德国“七棵椴树”生态村的低碳生活

2013-07-10 第一财经日报 标签:

      

如果不是被胶片记录下来,人们恐怕很难相信,在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仅200公里的阿尔特马克(Altmark)镇,真的有一群人在过着原始而质朴的低碳生活――在“七棵椴树”生态村落里,120名居民因各自不同的理念而自发聚集,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2007年,导演安迪-斯蒂格美(Andi Stiglmayr)将村民中一支“99俱乐部”成员们的生活细节、交流与争论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纪录片《人-梦想-实际行动》。

今年12月的一个周末,中国观众终于在“天线-歌德版”放映活动中看到这部纪录片。而通过Skype连线,观众与3位“七棵椴树”的村民实现了实时交流,也由此了解到一种让人倍感新鲜的低碳生活模式。


“重要的是实际行动

与一些受到政府支持从而建设起来的生态村项目不同,“七棵椴树”的建立完全源于村民们自己的力量。120名居民联合买下土地的产权,并在这片土壤上共同劳作。在纪录片拍摄之前,为了收集材料,制作人迈克-伍福(Michael Wurfel)在“七棵椴树”生活了4个月。然而当影片拍摄完成之后,迈克决定,继续留在这里。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迈克?或许从这部纪录片中,观众们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影片从希尔克和她的伴侣马丁的一天开始。两人的相识缘于“生态”。几年前,希尔克作为德国的生态代表之一参加讨论,在那次讨论中,她认识了马丁,继而认定他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

与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齐头并进的,是朴实到乏味的日常生活。马丁的一日之晨从冲凉开始。淋浴室位于室外,处在灌木环绕之中。由此带来的凛冽感觉,马丁早已适应。希尔克则坦然承认,她还没能适应每日起床后的刺骨寒冷。为了降低碳排量,希尔克居住的屋子采用木头取火而不是传统的木炭,这也让冬天的早晨格外难熬。

这些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全都在希尔克和她的朋友的预想中。“重要的不是我们面对什么困难,而是我们的实际行动。”这句口号是“七棵椴树”生态村村民们的信条。

村民的努力处处可见。为了实现绿色生活,每座房屋的碳排放需要整体降低超过80%。这个听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实现。

房屋用砖块和黏土搭建,不仅环保更有保温效果。“我们有自己的道路、水源和排水系统,”一位村民介绍道,“但是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这些排水系统都需要审批。谢天谢地,那些公务员还不是那么不开通。”

大多数时候,村民都留在村落里。村里有公共的食堂,自己种植的土豆是饮食的主要原料。有时候,希尔克也会离开村庄去柏林。前往首都的路程有200多公里,希尔克不依靠任何交通工具,完全骑着自己组装的自行车前往。

“七棵椴树”村的总面积有81公顷,其中44公顷被森林覆盖着,另有26公顷是农田。这些农田全部由村民们自己耕种。当然,他们也有帮手。两个得力的好帮手是希尔克喂养的两匹马。

“马与我们过着同样的生活。”希尔克一再强调人与动物的平等。在生态村村民的概念里,动物并不是用来奴役的。甚至当初启用这两匹马耕地时,村民间也产生了分歧。不过作为人们的劳动伙伴,这两匹马的加入最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99俱乐部”的聚合不仅是因为生活方式的相似,成员们更向往的是理念的默契与精神上的交流。除了共同劳动之外,成员们还会约定固定日子聚集一处,相互交流日常的生活与想法。

对于生态村的未来,每位成员也都有不同的设想。目前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来自物质生活,而是“怎样做出集体决策”。

“放下我们各自的理想,我们互相交谈。”这是一位老人心目中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在村民们看来,人与人之间充分、平等的对话,乃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充实的交流,这是生态物质生活之外,大家更为追求的。


“生态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生态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丹麦兴起的“合作居住”运动。

1991年,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Robert Gilman)正式提出了“生态村”的概念。这种运用系统工程规划整个生存环境的方法,堪称对生存方式的整体大改造。

其实早在这一概念诞生之前,一些具体的尝试已经开展。除了北欧的丹麦、瑞典等国,德国也被认为是最早进行“生态村”实践的国家。1989年,在德国的海德堡,一群来自《环保村落信息》杂志的人们开始聚集起来,并通过广告寻找其他志同道合的人。1993年,一个临时筹建“项目中心”在斯德索(Stresow)村建立起来。也就是在那一年,爱娃(Eva Stützel)加入进来。

人们花了4年时间寻找合适的项目区域。终于,在1997年,他们找到了阿尔特马克镇。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致力于生态村建设的人联合起来。他们买下了这里方圆77公顷的土地(2008年增加到81公顷),决定在这里盖建生态房屋、劳动耕作。

村落名字的来历颇为有趣。地产主人向他们展示了这里的旧年风光照,照片里有七棵高大的椴树――在德国民间文化中,椴树被认为代表着“齐心协力的力量”。大家觉得这象征着好彩头,于是便采用“七棵椴树”作为生态村的名字。

“我参与了生态村的整个建设过程,与大家一起工作劳动。”居住时间最长的爱娃这样表示。历经超过10年的建设,“七棵椴树”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不仅房屋、道路修缮有致,就连完整的经济链条也运转起来。

与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经济不同,生态村居民们所需的食品完全靠自己耕种,仅仅需要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在村落里,不同的社会团体分区居住。各个团体间会借由一些活动保持定期交流,有时是露天娱乐活动,有时是组成乐队自娱自乐,有时是聚餐闲聊。

外界对生态村的生活充满好奇。每年一度的开放日,总会有络绎不绝的邻近城镇居民来“七棵椴树”参观。“这与我想的不太一样,”一位前来参观的女士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里太单调了,少了点颜色。”另一位男士则担心这里的生活太简朴了:“得天生适应(这种生活)才行吧。”

据爱娃介绍,每年都有很多人希望搬入生态村生活。但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申请者,才能如愿入住。虽然在此生活要面临很多的挑战,但大部分的村民都逐步适应了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当然,十几年来,也有一些人先后离开了‘七棵椴树’。”女居民戈碧(Gabi Bott)介绍说,“有一些人觉得这里不太符合他们的想象,有一些人则想出去工作几年再回来。”在“七棵椴树”,无论是新成员的加入还是旧居民的离开,都会有特定的仪式举行。这也是生态村倡导的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整个村落中生活着120名村民,而其中有1/3是孩子。这些孩子的去留与未来也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儿童应作为一个完整人格来尊重。”爱娃表示,这些孩子的未来由他们自己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学习音乐或其他,我们会送他们去附近城镇的学校。”

事实上,除了“七棵椴树”之外,类似的生态村样本在德国还有不少。位于汉堡的伯拉姆费尔德生态村,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援助下建设完成,这也是德国最早建成的生态村之一。而在泰国、印度乃至世界各地,同样的实践亦在进行。“现在,生态村的文化在其他文化中也被认可和推广,不同国家的生态村之间还会不定期进行交流与体验。”爱娃说。

虽然生态村的模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然而直到今天,这一绿色生活方式仍不失先锋感与激进色彩。爱娃强调,虽然他们选择了生态村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并不建议所有人都搬到农村去,“即便在城市生活,内心的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在城市中也可以试着让生活过得更环保。只要有发自内心的改变,就可以找到合适的路径,在自己过得好的基础上也让别人过得更好。”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