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服务中心,亦可称作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游客与目的地(景区、度假区、主题公园、综合体等)联系的“第一印象区”,需与游客之间建立起和谐而紧密的沟通关系,传递有价值的文化和理念。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受游客群体出行方式、游览需求、消费水平、信息条件不断变化的综合影响,游客服务中心都面临新建、改造、提升的任务,不仅要提升基础服务与管理功能、优化空间动线,还要在情景化、互动化、智慧化等方面形成创新策划和设计。

绿维观点

游客服务中心进入了沉浸化、特色化、精细化的4.0时代

游客中心外部设计创新的四大角度

  • 自然主义类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需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能保持环境的完整特性,其建筑设计要以自然环境要素为源泉,进行模仿、提炼与重组,形成一种“环境建筑”,把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于自然环境之中,而不与之冲突对立。做到积极造景、因势利导,尽量不动土方,不破石相,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和谐互依。

  • 民族特色类游客服务中心

    各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如福建土楼、西南边疆碉楼、新疆南部阿以旺、内蒙古毡包、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瑶族的歇山顶茅屋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瑰宝。民族特色类游客服务中心,在设计中应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将特色建筑与游客中心多元化功能相结合,使其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功能性。

    历史文化类游客服务中心

    这类游客服务中心往往重视其历史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表达,基于历史文化年代的剖析,融合现代游客中心的商业流程与特点,准确的将游客中心场景搬运到历史文化建筑的时代场景中。

  • 新乡土主义类游客服务中心

    新乡土主义不再是局限于建筑界的一种设计理念,已成为地方传统继承和创新过程的普遍思考。它所关注的乡土,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人们的现代需求。建筑不是重点,乡愁不是重点,切切实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新乡土主义关心的重点。因此,新乡土主义下的游客服务中心是在现代浪潮中对过去的理性回望,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乡土情怀的理性回应。在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当代设计与本土化材料相结合,当地文化的融入更要强调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实用需求。

游客中心室内提升的四大重点

服务领域

三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

  • 一级城市
    旅游集散
    中心

    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应有中心大厅、售票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主要功能区

    中心大厅应设置咨询接待区/候 车厅、旅游产品展示区、吸烟区、行政管理区、旅游购物区、休闲服务区、医务室、失物招领处等,宜设置母婴及残疾人专用休息室。

  • 二级城市
    旅游集散
    中心

    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应有中心大厅、售票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主要功能区

    中心大厅宜设置咨询接待区、候 车厅、吸烟区、行政管理区、母 婴及残疾人专用休息室等。咨询接待区位置应合理、易见

  • 三级城市
    旅游集散
    中心

    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应有售票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主要功能区

    中心大厅宜设置咨询接待区、候车厅等。

三级旅游景区游客中心

  • 大型游客中心

    5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60万(含)
    人次以上的游客中心。

  • 中型游客中心

    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30万
    ~60万(含)人次的游客中心。

  • 小型游客中心

    2A和A级旅游景区中年服务游客量小于30万
    (含)人次的游客中心。

服务内容

绿维案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