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利好政策相继发布,创造巨大发展空间|(附休闲农业政策要点)

2016-11-23 农业部,发改委 标签:休闲农业

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时期的农村经济工作。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展基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5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目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拓展农业多功能取得新进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到2020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33亿人次。农业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产业融合深度显著提升,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明显提升。产业融合主体明显增加,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激活,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不断增加。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产业融合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

主要任务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立足实际,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渔业和林下经济,推进农渔、农林复合经营。围绕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产加销结合的产业结构。

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优化布局,在大中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农区,支持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聚集村等。改善设施,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管理,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以及各类农业服务主体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鼓励一批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推进产业化经营,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挖掘各环节潜力,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积极支持企业前延后伸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加快先导区内主体间的资产融合、技术融合、利益融合,整合各类资金,引导集中连片发展,推动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基地、休闲农业园区有机衔接。

重点布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整合优化、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

产业融合先导区。以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组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在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老少边穷地区、加工业优势区,优先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在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及市场营销网络等开展产业融合先行先试,促进各有关产业和环节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促进城(镇)区、加工园区、原料产区互动发展,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休闲农业及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设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通过培育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重大工程推动休闲农业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引导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沿海沿江、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和休闲农业园。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培育。重点打造“3+1+X”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3”是,在面上,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在点上,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1”是,着力培育好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X”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星级户、精品线路、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地方品牌。

加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按照“中央支持、地方配套、农民参与”的思路,以保护、修复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遗产资源普查与评估、动态监测、核心区保护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传统农业优良技术的挖掘保护、宣传推介、品牌培育和遗产地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等工作,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

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物流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专业协会等积极开展种养加结合型、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产业园区整合型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试点示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十三五”期间,总结推广一批产业融合典型模式,推动形成一批产业融合新型业态,选择适合融合、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重点产业和区域进行试点示范。

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试点工程实施,建设100个示范县、1000个示范乡、10000个示范村,实现各类规模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流通区无缝对接融合,农业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有序发展以农业和森林为主题的公园。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发掘、保护、延续和推广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农事节庆活动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高科技农业,以及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建设油茶、核桃、枣、板栗等木本油料和木本粮食林基地,推进加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竹业,提高竹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人家等相结合的森林旅游休闲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养老产业。

不断完善和巩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稳定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赋予出让、租赁、入股权能,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和住房财产权,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重点抓好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体制。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深入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积极推动政事企分开,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化解金融债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农业补贴制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精准性、指向性和政策效能。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补贴支持方向,重点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农民实行直接收入补贴。探索建立国家补贴与农户责任挂钩的办法。实施粮油糖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完善

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开展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试点。创新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扩大覆盖面。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强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加大中长期“三农”信贷投放力度。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探索开展农业投资抵押融资试点。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机保险。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建立国家农业再保险基金。


本文关键字:休闲农业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