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园环”景观设计

2011-11-16 中国风景园林网 标签:景观设计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公园环”的规划建设与推动实施,环绕首都的这片土地被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着实为市民休闲游憩、亲近自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多项选择;对于风景园林实践而言,又再次为从业者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对自然的含义、表达对自然的理解提出了更广、更深层次的要求。因而,我们该如何回归原点,从“自然含义”的层面来引申对北京“公园环”规划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认识的提升又如何完成从传统城市公园走向郊野自然园林的审美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审美观念的转变又如何体现在郊野自然生境的营造与培育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摆在当下许多风景园林师面前。

事实证明,人们尘封已久的质朴、纯粹、原始的自然景观情怀正悄然苏醒:泥土质感、花草芬芳、野塘小池等郊野景观正逐渐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所追求与向往,这一切都预示着寄身于都市的人们开始了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的转变。几年来对北京“公园环”规划建设的深度参与、积极实践及调研的过程中有关 “郊野自然”生境营造与认识的再思考一直伴随着我们。

1、北京的“公园环”

1.1从绿化隔离地区到“公园环”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的市中心区与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绿化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公园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绿化隔离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7年-2009年完成绿化隔离区公园建设34处,并全部投入使用。2009年度13座郊野公园正进入紧张筹备阶段中。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模式正加速稳健地推动着北京“公园环”建设与发展,让百姓直接享受绿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推动着北京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景观功能与休闲功能的升级。

1.2“公园环”――萦绕都市的纯粹与斑斓

“萦绕都市”的描绘强调的是北京“公园环”作为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呈现在城市布局当中的“环状”结构特征与其休闲游憩功能的释放形态。

“纯粹与斑斓”是从设计手法与表达手段两个层面的思维状态描述与视觉形态勾勒。

1.2.1设计手法

有关“减法”设计与“加法”设计运用的探讨在北京“公园环”设计实践中颇为必要。源于对“第二自然”的审美阅读与郊野自然生境氛围营造的工作目的,既要借鉴常规造园艺术与技术经验的“加法”设计,又要结合“公园环”地区原有地貌、植被特征,做好保留、梳理、存置等“减法”设计。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师来说,郊野景观类型的“公园环”有别于常规城市公园设计手法的关键点在于突破“加法”设计经验,在运用“减法”设计时考验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环境洞察力、设计控制力和协调应变力。

1.2.2表达手段

纯粹――北京“公园环”的原地貌植被特征主要体现为“生态林”。复杂的原因造成多数片林植被生长良莠不齐;有量感,但无量感美。我们需要通过梳理林缘、开造林窗等“减法”设计手法来凸显该地块所应具有的“第二自然”美学特征:量感之美、纯粹之美。

斑斓――传达“郊野”生境的感官特征是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乃至味觉的总和。需要色彩、质感的依托。我们既要保护利用现状“生态林”的次生之美,又要通过“加法”设计因地制宜,适时改变改造原有林木结构的单一,补充植物配置层次,赋予土地肌理的“加法”设计所应凸显的“第二自然”美学特征为:色彩绚烂、质感饱满。

2、有关“郊野自然”的认识

2.1“郊野”的特征与延伸

所谓“郊野”;“郊”区位特征,城市核心区外围生态防护组成的一部分。城市核心建设区与城市外部之间的过渡区“野”环境属性,区别于城市核心建设区域公园绿地景观特征的生态植被群落与大地肌理。它们多因人类生产生活之需改造而成,外部特征表现为林圃、耕田、洼塘、坎丘等等。

2. 2“自然”的含义与层次

作为名词,广义“自然”在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横贯东西方,大量学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提升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继续着对自然认知的阐述以及对自然认识体系的完善。从普遍关注与认同的角度,我们关注如下归纳:

第一类自然;原始自然,源于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与因素的景观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心灵回归的向往。其总体物质形态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山川、峡谷、江河、湖泊等等。

第二类自然;人为自然,源于人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生产生活而对土地的影响进而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人为性自然景观。如苗圃林地、耕作田野、洼地池塘、坡坎丘陵等等。

第三类自然;人文自然,也称美学的自然;主要是以美学为规律与目的而建造的人为性自然景观。如城市公园绿地、住区绿地等园林景观。因此,为了人的理想与愉悦而按照人的审美与自然观建造的园林景观理所当然的被归纳为第三类自然。

至此,三类自然的划分很清晰的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们出于对“原始自然”的认知本能与“人文自然”源自自身审美主观能动性的缘故,我们对以上两种自然的认知与积累的经验颇多,然而“人为自然”--第二类自然,却迟迟未能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从郊野“公园”作为话题之始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提供了一个我们对第二自然展开全新认知与对话的机遇。

2.3“公园环”地区的原始外貌与景观特征及审美取向

第二自然的概念十分重要,它不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视野,同时加强第二自然的认识也是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的前提。它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是在第一自然上人类活动的叠加而产生的景观形态,表现为植被、地形等土地肌理的综合,这种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浓郁的人为痕迹与人文色彩,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历史的一部分。

隔离地区现状绿地中生态林约占绿地总面积的72%,其中包含已成规模、重特色的绿化方式,形成了数十处大规模的特色突出的纯林。如:常营的千亩银杏林、三间房的千亩杜仲林、东小口的千亩金丝垂柳和桧柏林等。但因多种原因造成植物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种植密度大、长势较弱及生态稳定性差等普遍问题。

以由人类生产活动所演变而成的“生态林”为基底的 “公园环”,为风景园林师们掀起了再次阅读第二自然的一角。设计师对基址上原有自然的认识与态度会对整个项目的走向带来关键的影响。重读“自然含义”的意义就在于,有助常于“第三自然”审美实践积累与教育的风景园林师在面对“郊野自然”类型项目时,回归审美的原点,发现质朴、真实、自然状态中的可贵点滴。

3、“郊野自然”生境的营造方法与实践

节约、生态、共生的理念要贯彻于整个设计始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是郊野公园方案初期直至现场后期贯穿各个工作阶段的基本原则。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有关郊野自然的营造:

3.1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应该体现审美观念的转变

通过我们对第二自然的再认识,脱胎于第三自然的园林设计在触及郊野公园项目之初,就要树立有别于以往城市公园的审美标准。明确我们为终端使用人群所打造亲切、真实、乃至生动的郊野意境为目的。在设计与建设中有效把持景观节奏的变化,它有别于常规城市公园景观的突出特征就是环境包容力与景观松弛度。

3.2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更能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

郊野自然景观背后要求设计师将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与风景园林造园知识相叠加,体现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充分结合。以天元公园原有鱼池改造后的野态水景池塘为例(图1)

在设计师与相关生态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配合,通过池塘生态池底改造与中水给水循环利用,解决了池塘防水与给水;通过园林水景植物针对性配置与微生物投放,完成了野态水景景观与水环境的净化处理。从而,通过自然郊野的景观塑造满足了人们对自然郊野亲近感受的心理需求与相关活动组织,同时也完成了对其周边场所功能的转变与升级。

3.3郊野自然生境的营造需要建立朴野回归的种植设计观念

我们在天元公园、老君堂公园等项目的种植设计中就“纯粹与斑斓”的郊野意境景观营造意向与构想展开实践。对现状鱼塘、松柏林圃等基址的改造旨在表明对这一主张的探索与实践。

3.3.1纯粹――对现状生态林的空间结构改造与全新植被空间的打造。

单一的植被结构虽然缺少传统园林造景意义上的层次丰富、高低错落,但其却充满了足够的景深和空间序列感。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我们最大化尊重原基址主干树种的结构特征,力图把握好“第二类自然”里所包含的纯粹意境与朴素之美。

“纯粹”包含着“第二自然”里所孕育的量感美和韵律美。改造现状生态林所运用的“减法”设计手段其结果,是在最大化“第二自然”本身所拥有的真实、质朴的美。            

3.3.2斑斓――观赏草与野生花卉组合在郊野类型公园中的运用

观赏草近年来以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养护成本较低等特点,在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伴随人们审美趋向的日渐回归,观赏草在园林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青睐。观赏草在北京地区园林的应用主要分为地被覆盖型、孤植点缀型、片植丛植型、镶边屏障型几类。

以中下层地被类植物配置来塑造郊野质感是突出这类绿地自然、野性景观特征的有效途径。各种狼尾草、柳枝稷、日本乱子草、求米草等种植可以充分展示郊野类型特征。

野生花卉组合的应用赋予了大地斑斓的色彩和弥漫空气中的郊野味道。其花期长,适应性强、管理粗放郊野氛围营造浓郁的特点值得在“郊野自然生境”的景观营造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3.4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需要表现在相关技术的更新

突显郊野质感与回归意向,纯粹、松弛的状态往往能够满足人们找寻原始、自然的真实心态。大量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材料运用与做法更新,使得郊野意境的营造要求设计师将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与风景园林艺术进行叠加,完成科学、技术、艺术的最终结合。比如,以工程技术为支撑,通过对材料与技法的实践,尝试着打破常规公园建设中铺装与土壤的剥离,将材料与土壤融合,从而传递乡土质感、强调郊野意向。

3.5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应该强调对参与性“自然野趣”行为的引导与培育

相比较城市公园,郊野类型公园应该通过松弛、亲切、真实氛围的营造完成人们由过去的单一“游赏”到现在的参与“游憩”观念的转变 。人们向往置身于野境中找寻野趣的快乐源自于们渴望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回归。我们在探寻与追求“郊野自然”景观环境的同时,同样要把持“游”的动态路径与“憩”的静态空间的组织与设置。只有动、静交织、游、憩结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才能调动起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们与大自然融合目的诉求。合理的游憩规划更加能够激发使用者的空间使用创造性。便于人们更加充分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

3.6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要求加强“公众安全”的辅助与建设

北京“公园环”中单体公园规模普遍较大,大都地处城市核心建设区域的外边缘及过渡地区。我们在通过保留、保护、建设等措施积极营造郊野意境环境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公众安全的建设:

a)以水体、沼泽湿地等景观为突出特征构建的公园,在保护及培育生态野境的同时做好危险提示系统与亲水安全设施等细节设计。

b)在规划设计初级阶段就要对活动场地、服务类建筑、公园主路与夜间照明设施建立合理的配置关系,便于日后公园安全管控。

总之,要高度重视、悉心协调自然野趣与公众安全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自然、安全的公共设施实体。

3.7郊野意境的环境营造需要园林设计师具备局域洞察力与全局控制力

对于设计,园林设计师要勤于对现状植被、地貌等肌理进行主动调研与反复阅读。要善于挖掘原有资源中所具备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气质。

对于投资,面对严格的实施批复与限额设计,设计师应该具备全局统筹的项目控制能力;对于景观节奏的分寸把握更要张弛有度。

4、北京“公园环”建设的展望

透过城市公园对公众的开放与休闲游憩的功能实质,就景观外貌与特征而言,如果说标准城市公园的细腻配置与精心雕琢传递的是人们对理想自然景观的向往与追求,那么,郊野公园的松弛节奏与纯粹朴野倡导的则是自然景观带给人类的人性回归与释放。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北京“公园环”所营造的野生环境与野趣意境更好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公园环”建设是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有力铺垫。同时,也是对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完善的有益补充。从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北京“公园环”是城市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单对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而言具有颇多现实性意义,为风景园林师们提供了良好的设计作业面与审美参考系。

结束语:

“纯粹与斑斓”是笔者及所在团队通过在“公园环”规划建设中的实践积累,对有关郊野自然景观营造的理解。以此为题抛砖引玉,旨在与业界同行交流心得,作为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推动这项事业继续前进,为我们的都市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本文关键字:景观设计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