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观专题研究 ――大地的血脉,生物繁衍的条件

2011-10-24 绿维创景 标签:

      


       水景观专题

 ――大地的血脉,生物繁衍的条件

编者:水来自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平和、韵致无穷的倒影。人类对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及对环境生态化的高度重视,现代旅游与水景更是密不可分。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建适于且能吸引人欣赏的水景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好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衍生无可估量的社会综合效益,尤其在涉及旅游景区、城市房地产等诸多方面,其内容非常丰富,而水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如何来规划这个重要部分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一、综述
    水景观从宏观上分可分为自然水景观和人工水景观。自然水景观包括江河、湖泊、池沼、泉水、瀑潭等风景资源(海水列入海滨风景中)。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人工水景来做一下阐述。
    城市依水系而发展,无论是中外,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滨水区商业贸易繁荣,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各种活动相当频繁,因此水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积累深厚,对当今的规划和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世界上大多传统城市都是依水而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各国古代城市具有独特风貌都是受到山水文化影响的结果。基于经济因素、城市发展因素和政治因素以及居民、游客的游憩需要,水的开发成为当今旅游开发建设的热点。随之,水景观设计也就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到底什么是水景观呢:
    水景观范畴
    迄今为止,关于景观方面的论述比较含混,理论研究尚欠深入,比如景观概念的各种释义有:景观是地形和地表形成的富有深度的视觉感知体,其中地表包含水、植被、人工开发和城市;景观是从一观察点所看到的自然景色;景观是乡村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类得以控制安排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自然面貌;景观是地表某一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总体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自然力的造化,而且也是人类占用土地的产物;景观是由景和观两部分组成,景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公共性的特征,观具有多样性、生活性和参加性的特征;
    显然,景观是一种不确定的客体,其中包含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不同的学派,因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使得选择、强调及组合元素景观内涵不同。本文所涉及的水景观属文化景观范畴,强调水景观的美学和精神贡献特征。
    水景观则是以水为主体,是景观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双向作用的产物,是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地域内的景观水资源客体与有关它的观念形态(传说、掌故、文学等)和有形实体(建筑、交通工具、服饰等)的耦合体,具有景观水资源和附着其上人类活动印迹的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二、分类
    水景有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本次研究首先确定,本文之中的“水景观”是指与水相关的活动、行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与水相关的主要旅游开发角度,根据《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圈定了以下水景观开发的主要大类,基本可以涵盖水景观主体的各个方面。
    1.自然式水景:驳岸、景观桥、木栈道
    自然式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等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间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合旅游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形态。
    2.园林式水景:瀑布跌水、溪流、生态水池
    园林式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旅游环境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跌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从景观的角度看,水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即喷涌、垂落、流变、静态及跌水。
    3.泳池式水景:游泳池、人工海滩浅水池
     泳池式水景以静为主,营造一个让游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
    4.装饰式水景:喷泉类、倒影池
     装饰水景不附带其他功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这种水景往往构成环境景观的中心。装饰水景是通过人工对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细、高低、大小、时间等)达到艺术效果,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三、经典案例
    1.自然式水景
    1.1驳岸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的景观应根据园区水体、水态及水量的具体情况而定:大型的风景区或园林的水面,驳岸景观一般比较简洁、开阔,水、路、缓缓的草坡,与林冠线丰富的树林可以组成十分醒目而美丽的水景;水池驳岸要求布置细致,与各色花草、石块相结合。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是否能与环境相协调,不但取决于驳岸与水面的高度,还取决于驳岸的类型及材料。
    对于旅游景区的沿水驳岸设计,不论规模大小还是形式的不同,驳岸的高度及设计都应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尽可能贴近水面,游区中的其他亲水设施(水上平台、汀步、栈桥、栏索等)也应以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为基准进行设计。
   
1.2景观桥
    景观桥一般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拱桥、原木桥、锯材木桥、仿木桥、吊桥等。
    桥在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中都起到不可缺少的景观作用,作用主要有:形成交通跨越;分割河流和水面空间;形成地区标志物;眺望河流和水面的良好场所,其独特的造型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1.3木栈道
    邻水木栈道为人们提供了行走、休息、景观和交流的多功能场所。由于木板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朴实的质感,因此在上面行走较其他材料的更为舒适。其表面由平铺的面板(或密集排列的木条)和木方架空层组成。常用木板有桉木、柚木、冷杉木、松木等。

    2.园林式水景
    旅游区的景园式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各种形态效果营造景区氛围。其特点如下:
    静水 表面无干扰反射体(静面水)    表面有干扰反射体(波纹)    表面有干扰反射体(鱼鳞波)
    垂落 水流速度快的水幕水堰    水流速度低的水幕水堰    间断水流的水幕水堰    动力喷涌、喷射水流
    流淌 低流速平滑水墙    中流速有纹路的水墙    低流速水溪、浅池    高流速水溪、浅池
    跌水 垂直方向瀑布跌水    不规则台阶状瀑布跌水    规则台阶状瀑布跌水    阶梯水池
    喷涌 水柱    水雾    水幕

    2.1瀑布跌水
    瀑布跌水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大自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
    瀑布因其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为设计的关键参数。

    2.2溪流
    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溪流可分为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可涉入式一般常见于城市景观设计中,它的溪流水深应小于0.3m,以防止儿童溺水,同时底部做防滑处理。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溪流配以山石可充分展现其自然风格,石景在溪流中所起到的景观效果如下:
    1 主景石 形成视线焦点,点题,说明溪流名称及内涵 溪流的首位或转向处
    2 隔水石 形成局部小落差和细流声响 铺在局部水线变化位置
    3 切水石 使水产生分流和波动 不规则布置在细流中间
    4 破浪石 使水产生分流和飞溅 用于坡度较大、水面较宽的溪流
    5 河床石 观赏石材的自然造型和纹理 设在水面下
    6 垫脚石 具有力度感和稳定感 用于支撑大石块
    7 横卧石 调节水速和水流方向 溪流宽度变窄和转向处
    8 铺底石 美化水底,种植苔藻 多采用卵石、砾石、水刷石、瓷砖铺在基地上
    9 踏步石 装点水面、方便步行 横贯溪流、自然布置
 

    2.3生态水池
    生态水池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和调节小气候,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动物是水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依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3.泳池式水景
    3.1游泳池
    旅游区域游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根据功能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的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池岸必须做圆角处理,铺设软质渗水地面或防滑地砖。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阳设施,还可设计更衣室和野餐设备。
 
    3.2人工海滩
    人工海滩浅水池主要让人领略日光浴的锻炼,池底基层上多铺白色细纱,坡度由浅至深,一般为0.2――0.6m之间,驳岸需作成缓坡,以木桩固定细纱。
    
4.装饰式水景
    4.1喷泉
    喷泉是是完全靠设备制造出的水量,对水的射流控制是关键环节,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态。

    4.2倒影池
    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极具装饰性,可做的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镜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置倒影池。
    倒影池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砖面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四、经典文章
    1.浅析现代水景设计
    作者:李先军  发表:景观中国
    摘 要:水景能够在景观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可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如何去营建适于人欣赏的水景成为每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水景;水资源;喷泉;野草
    1.1 现状分析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大喷泉(如图一)却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笔直高深的蓄洪大坝,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如图二)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水景现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水景现象!
    人固然有着亲水的本性,而设计师们也在努力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近日,有关媒体刊发了一则“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之风”的消息。该文指出: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目前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仅郑州、西安、咸阳三市计划投入的相关“圈水”资金就达40多亿元[1]。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去满足人们亲水的这种需求,成为摆在我们设计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2 解决对策
    一般地,我们很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大都在采用借鉴的原则。国外及国内的很多大城市大都是用大喷泉、大水体(如图三)来形成壮观美丽的水景,于是各地的中小城市也都不顾自身的条件,争着去模仿这种很体面的景观,最后就出现了上述的结局。
    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在此,我想就如何在水资源缺乏地区营建水景做一些探讨。
    (1)宜“小”不宜“大”原则
    此处所谓的宜“小”不宜“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之所以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大水体可能与人们“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也许大水体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的大水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大水体的养护之困难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没有考虑到的;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没有想亲近的感觉,因为往往在水体旁边都会有警示性的牌子:此处水深,禁止游泳,禁止垂钓……等语句;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2) 宜“曲”不宜“直”原则
    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的成笔直的,也许他们是想体现人工美、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3)宜“下”不宜“上”原则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他们大多是向上喷的,是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 

    (4) 宜“虚”不宜“实”原则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如图九)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体验。这也许是真实水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真实的水景往往只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满足、一种很肤浅的体验。 
   (5)关注野草之美,反对草坪热
    前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大草坪的热潮,不管是身处海南,还是位于大连,你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猛烈侵袭。到处是让游人止步的大草坪,到处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的大草坪,到处是需要园林工人经常浇灌、修剪的大草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对于人们所真正需求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具有地域特征、生命力强的野草的消亡;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正因为这股浪潮,最后终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野草的美丽。因此,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应该重视乡土草的应用。 
    1.3结语
    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声明】本文不代表绿维机构的立场和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本文已正式发表请注明原始出处。

    2.园林水体的用途
    来自:景观中国网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笔者粗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池塘等等,都以水体为题材,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引发无穷尽的诗情画意。冰灯、冰雕也是水在非常温状况下的一种观赏形式
    (2) 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矿泉水具有医疗作用,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都不可忽视。
    (3)提供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品茗饮茶,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就是茶。由茶而引发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水的评价:"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4)提供生产用水。生产用水范围很广泛,其中最主要是植物灌溉用水,其次是水产养殖用水,如养鱼、蚌等。这两项内容同园林面貌和生产、经营是息息相关的。
    (5)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如游泳、划船、溜冰、船模等。如现在休闲的热点,如冲浪、漂流、水上乐园等。
    (6)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须的环境。如各种水生植物荷、莲、芦苇等的种植和天鹅、鸳鸯、锦鲤鱼等的饲养。
    (7)交通运输。较大型水面,可作为陆上运输的补充,如游艇、交通船等。
    (8)汇集、排泄天然雨水。此项功能,在认真设计的园林中,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相反,污水倒灌、淹苗,又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9) 防护、隔离。如护城河、隔离河,以水面作为空间隔离,是最自然、最节约的办法。引伸来说,水面创造了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隔岸相视,可望不可及也。 
    (10)防灾用水。救火、抗旱都离不开水。城市园林水体,可作为救火备用水,郊区园林水体、沟渠,是抗旱天然管网。
    以上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每处园林水体,有其主要功能一二,其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是园林景观的作用。以下分别就水体景观的形成、工程设计、水质及水量的要求、景观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段话可以作为设计瀑布时的参考。
    园林水体景观的形成
    (1)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周围的环境。
    水的各种形状、水姿,都和盛器相关。盛器设计好了,所要达到的水姿就出来了。当然这也和水本身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水要求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各种水体用途不同,对水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污染的水就不是这样,它是景观的反面。个别的时候,也有人为了观赏需要。把水染色的,又当别论。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例如刮了大风。波涛汹涌,哪来欣赏水面倒影?温度下降,水结成冰,波光潋滟的湖面,变成光滑耀眼的冰场,观赏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光线对水体观赏效果更为明显,每一个人都知道白天和夜晚如何去欣赏水景。请读者注意。为了达到效果,往往要在水体中补充人工照明。而这时的观赏效果往往是优于白天的最佳景观。
    (2)园林水体赖以依靠的盛器,有两种主要的分别:
    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虽然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区别不同的水体,叫得出这种水体得名称,观鱼池、第一泉、彩色音乐喷泉……,但这是"说文解字"。何况上面所举例子,也不是绝对的。城市广场的喷水池是人工构筑的,但日内瓦的100米喷泉,却是在湖中的。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处置这个"盛器"。却极易混淆,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候,尤其是自然式园林中。例如,一段在高级办公楼外的溪流,或一段在高层住宅区内的河水,究竟是做钢筋混凝土的底和驳,还是自然坡、泥底?就会让开发商颇费周折。过去有人在公园的自然河底铺砌混凝土板,以防众人践踏混水,作游泳池的构想。最近有把某城市河流岸底封闭,以治理环境污染者,就是这方面的尝试。但都不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3)笔者认为,有下面的几种情况,在构造水体的人工环境时,值得特别注意。
    水体的设计标高
    当水体的设计标高高于所在地自然常水位标高甚多,而该处之土质疏松(砂质土)不易持水,这时必须构筑防水层,以保持水体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标高,达到景观设计要求。例如,新建的上海虹桥花园中的高水位水池。而低水池是自然底的。
    水体设计中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游泳池、嬉水池,必须以过滤循环方式保持水质,或定期更换水体。这时,必须构筑防水层,与外界隔断。绝大部分的音乐喷泉、游泳池、水上世界是这样的。
    水体外界的环境
    水体附近若有地下车库、商场、复杂管网等地下构造物,有时甚至是水体就在地下室的上空,这时必须设计人工防水层,以减少水体渗漏对地下构造物的不利影响。这是目前在城市广场经常遇到的情况。凡是有这种情况的自然式河道、溪涧,宜做人工防水层。
    其次,水体周围有建筑、道路、密集人群,或者土质不良,不能形成稳定的自然河坡,尤其是大水面、针对主导风向的河坡。这时水体四周必须构筑人工驳岸,以防坍塌,以策安全。上海城市和园林内的许多水体,就是这种情况。但这时的河底究竟是自然仰是人工,还要看上面两点的要求,不能因由驳而底,一概而论。上海是水网地区,但是极大部分河流是自然底,须注意到这一点。
    从上面三点要求看,第一是强调水体的"量"。保持设计标高,实际是保持水量,也不受自然水位涨落的影响。第二是强调水体的"质"。因此,这时人工环境的水体必须要有一定的面积和容量限制,以控制工程造价和养护费用。我想一个人工景观水体达到几千平方米已是非常大的了;如果再大达到几万平方米,实际上称得上一个"湖",何不让其以自然面貌出现?第三是强调因地制宜,要根据水体得主要功能看周围的环境。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园林水体,能用自然的办法持水,最好。一是节省投资和管理费用,二是取得生态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三是不管怎样,人工水体总是沧海一粟。不必勉为其难。如决定采用人工水体,要严格控制其规模,才不致背上一个旷日持久的包袱,甚至一个城市,也为一座喷泉叫苦不迭,何况使用频率,极少超过一年中的1/100。
    【声明】本文不代表绿维机构的立场和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本文已正式发表请注明原始出处。
    3.生态型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
    作者:罗华 发表:《园林》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及其生活场所,是除了生物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无机矿物质……等。
    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运动是靠太阳能和重力而带动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表水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汽进入大气;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通过叶表面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形成雨、雪、雹等降水重返地球表面,一部分直接落入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一部分落到陆地上,在地表形成径流,流入海洋、湖泊、河流或渗入地下,供植物根等吸收。循环往复,即为水循环。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使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快速增长。雨水径流量将大大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而单纯考虑将雨水径流快速排出,所需雨水管道、雨水泵站等设施的容量、输送能力必将随之增大,这对于城市建设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此外,由于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认识到城区雨水的快速排出增加了接纳水体的洪涝危害、河岸侵蚀和污染物的冲击负荷,还造成合流制系统中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困难及一部分雨污混流外溢而污染水体,因此对于传统雨水排除的指导思想从另一方面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是使用庞大的雨水排放系统将日益增长的雨水径流排出城市,另一方面却是城市地下水补给的严重不足。如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用地规划和地面覆盖上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那么既能缓和城市水资源危机,又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调节气候,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减少所需雨水管系容量,即减少雨水管系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减轻城区水涝危害和水体污染。实际上雨水渗透早在我国一些古城的建筑中已有所体现,利用渗坑、渗井、渗沟使雨水就地下渗。
    尊重自然界的循环,涵养水土,维护基地的生物多样性,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使命。生态型也是水景设计的基本法则。
    土壤和排水通道的保护
    强调有植被的成熟土壤和低地的保护
    这些自然系统能使雨水和径流渗透到土壤中来维持流域的正常状态。在低地,地下水进入地表的排水道、河流和湿地。排水渠道和河流两岸的稳定植被能过滤流入的径流,防止渠道被侵蚀,同时创造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场地施工和土木工程远离排水渠道,能保存植被缓冲区,并保护河流的质量。
    尽可能减少铺装地面
    尽可能减少铺装地面,保留天然熟土,保留现有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包括:
    (1)采用集中开发以减少道路铺装。
    (2)双重负荷的停车场,共用行驶和转弯车道。
    (3)尽可能减小道路铺装的宽度。
    在施工时设置淤积屏障避免沉淀物流失
    淤积屏障应在施工开始之前设置,并一直保持到施工完成,所有的土壤表面都覆有植被。
    尽可能减少灌溉,少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
    在被改造过的地区保持草地和园林会造成杀虫剂、营养物和其他污染物的高度集中。
    雨水渗透设施
    使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
    可渗透的铺装材料,是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的最有力的工具。在一个典型的开发中最不透水的部分不是为人居住的建筑,而是硬地铺装。在偶尔通过汽车的地面使用可渗透的植被表面,如辅助停车场和应急车道。
    可渗透的强力草皮或空心铺装格由混凝土或塑料制成,格内填有表层土或粒料。
    用疏松的粒料、木制盖板或精心排列的铺地石来建造人行道的表面,如步行道和院子。
    多孔沥青的多孔表面层由一种“无级配”的粒料构成,粒料内部的大颗粒之间的空隙没有被小颗粒填满。一个无级配的石头基层保存水,直至它渗透到下层土壤。与不可渗透的沥青相比,多孔沥青更易于排水,在潮湿的环境下有更好的摩擦力和外观,同时减少眩光和汽车噪声。
    渗透地面
    除了绿化面积外,人工渗透地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孔沥青及多孔混凝土地面,另一类是草皮砖。它们可用于停车场、车辆较少的道路及人行道,特别适用于居民小区。
    (1)多孔沥青及混凝土地面
    典型的多孔沥青地面构造见图2。表面沥青层避免使用细小骨料,沥青重量比为5.5%~6.0%,空隙率为12%~16%,厚6~7厘米。沥青层下设两层碎石,上层碎石粒径1.3厘米,厚5厘米,下层碎石粒径2.5~5厘米,空隙率为38%~40%,其厚度视所需蓄水量定,因它主要用于贮蓄雨水并延缓径流。
    多孔混凝土地面构造与多孔沥青地面类似,只是将表层改换为无砂混凝土,其厚度约为12. 5厘米,空隙率15%~25%。多孔沥青及多孔混凝土地面自1973年在美国使用以来,得到EPA的支持,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但在国内还鲜见报道。
    (2)草皮砖
    草皮砖是带有各种形状空隙的混凝土块,开孔率可达20%~30%,因在空隙中可种植草类而得名。它最早于1961年用于德国,至今在国内外均已被广泛使用。特别多用于城区各类停车场、生活小区及道路边。它除了有渗透雨水的作用,还有美化环境的效果,国内建材市场上有成品出售,便于采用及推广。
    草皮砖地面因有草类植物生长,与多孔沥青及混凝土地面相比,能更有效地净化雨水径流及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试验证明它对于重金属如铅、锌、铬等有一定去除效果。植物的叶、茎、根系能延缓径流速度,延长径流时间。草皮砖地面的径流系数为0.05~0.35,取决于其基础碎石层的蓄水性能、地面坡度等因素。
    渗透地面成本比传统不透水地面高出10%左右,但综合考虑因径流量减少、地面集流时间延长而导致雨水管道长度缩短及管径减小,雨水系统的总投资可减少12%~38%。而且还可产生较大的环境及社会效益。
    渗透池
    (1)地面渗透池
    当有土地条件且土壤渗透性能良好时,可采用地面渗透池。池可大可小,也可几个小池综合使用,视地形条件而定。
    地面渗透池有的是季节性充水,如一个月中几次充水、一年中几次充水或春季充水秋季干涸,水位变化很大。有的地面渗透池则是一年四季均有水。在地面渗透池中宜种植植物。季节性池所种植物应既能抗涝又能抗旱,并视池中水位变化而定。常年存水的地面渗透池与土地处理系统中的湿地相似,宜种植耐水植物及浮游性植物,可 作为野生动物的栖居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天然低洼地作地面渗透池是最经济的。若对池底再作一些简单处理,如铺设鹅卵石等透水性材料,其渗透性能将会大大提高。
    (2)地下渗透池
    当地面土地紧缺时,就不得不利用地下渗透池,实际上它是一种地下贮水装置,利用碎石空隙、穿孔管、渗透渠等贮存雨水。图3为各类地下渗透池示意,利用底部透水渠贮水的渗透池,透水渠的使用可减少所需石料并增大贮水体积。总之,地下渗透池种类多样,形状各异[图2]。
    (3)渗透管
    渗透管一般采用穿孔PVC管,或用透水材料制成。汇集的雨水通过透水性管渠进入四周的碎石层,再进一步向四周土壤渗透,碎石层具有一定的贮水、调节作用。相对渗透池而言,渗透管沟占地较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它可以与雨水管系、渗透池、渗透井等综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日本和德国在这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

    集中的径流排放
    如果在场地规划开始时就使用排水控制,那么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就能将其经济地纳入整体建设。
    考虑将现有的落水管和雨水管与污水管分开
    将落水管的水排入洼地或碎石坑以利于渗透。
    对来自屋顶和不可避免的不渗透铺装的径流进行节制和处理,并尽可能地使之返回土壤中的自然途径
    (1)对每一个排水途径、水池和排水坑进行设计,以与其特殊的位置和排水区相符合。
    (2)通过水平散水使不渗透表面的径流分散到邻近种有植被的土壤里,从而变集中的暴雨急流为缓流。
    (3)将集中的径流转移到有植被的洼地,而不是构筑的排水沟或管道里。当径流接触到植被和多孔的土壤时,它的体积和流速均减小,污染物得过滤。与封闭的构筑系统相比,这一开放的排水系统能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减少灌溉用水的需求,并降低排水的流速和侵蚀程度。另外,它减少了下游的洪峰流量和径流体积,增加了水的渗透,供养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代表了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且几乎不需要维护。
    (4)固定土壤,减小水流的冲刷速度。在原有的不稳定水道,或平整后易侵蚀的新低洼地上,设置石头或木头水坝,栽上草皮和抗侵蚀的纤维植物,并种上生根迅速的水生植物,是十分见效的。底部宽的低洼地能减小能量。
    (5)利用沿着排水道的湿地和建造的水池来实现现有节制的排放。水池和湿地由一个浅池的坑道、一段低矮水坝和调节水流的排水组成,它们能临时贮存暴雨水流,并且可以通过对污染物的静置、过滤和生物降解来改善水质。为水体提供足够的面积,同时为不同的植物生长地和生物物理过程提供不同深度的水域,就可以获得有效的水处理作用。
    ①用岛和半岛限定水体的形状,扩大水流路径和处理效果。
    ②沿着某一地段的排水通道设置一系列水池和湿地,以位于排水区高处的一些微小的水塘为开端。
    ③在有车道穿过的洼地,以车道为挡水坝形成小块的湿地。
    (6)在地段的最低处构筑水体时要准确计算排水量防涝,在低地构筑水体尽量防止破坏现有的湿地和岸边缓冲带。
    (7)在停车场周围设置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可以缓解停车场和道路地表出现的油和沉积物。
    构筑渗水盆地
    渗水盆地是地面上的封闭洼地,其中的水只能渗入土壤,别无出路。渗透是对径流最理想的管理和保护,因为可以通过土壤滤掉污染物,可以缓解下游的洪水和侵蚀,还可以为地下水和下游水体补给天然水。
    (1)按照敞开系统或封闭系统设计渗水盆地。有些渗水盆地是敞开且长有植被的,植被维护了多孔的土壤结构。另外一些则采用不分大小的碎石建在地面以下,其表面被改造为停车场或其它用途。有时采用穿孔管或预制箱来补充渗水盆地的储水能力。绝大部分地下水盆都没有通向底部的通道,以便检测和维护。建设地下水盆的材料费用高昂,因此只有在土地非常紧张,迫切需要将该地表建成双重用途时,才倾向于采用地下水盆。
    (2)靠近径流源设置渗水盆地最为经济有效。
    (3)应避免使水盆靠近建筑的基础,也应避免建在陡峭不稳的坡地。
    【声明】本文不代表绿维机构的立场和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本文已正式发表请注明原始出处。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