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旅游返璞归真,实现乡村文化复兴――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的旅游开发策略

2011-11-01 周凌燕 标签:旅游开发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危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居民渴望回归乡村恬淡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成为时下最流行的都市解压良方。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对乡村文化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蚕食。乡村原有的属性和历史记忆正在逐渐消逝,纯朴、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因子被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所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逐渐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开发势必难逃城市化、过度商业化甚至庸俗化的窠臼,按照城市的方式改造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现代化的建筑的做法,使乡村中淳朴的民风和自然的风光受到严重挑战。
二、复兴乡村文化,构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千姿百态的乡村文化为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乡村旅游以旅游者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目的,没有乡村文化内涵支撑,乡村旅游就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根源就在于缺乏乡村文化内涵的提炼。
2011年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华文化游”年,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深远影响力的一脉主流,决不能被城市文化取代或沦为城市文化的“附庸”,推进乡村文化的复兴,构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拿什么复兴你,乡村文化?
要拯救日益流失的乡村文化,首先应该理清乡村文化的脉络,形成完整的文化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文化开展针对性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才是复兴乡村文化的有效方略。绿维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的原真性开发”为核心的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失为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之一。
1、乡村文化资源的初步梳理
乡村文化源远流长,资源种类异常丰富,根据其不同的内涵层次,大致可以分为物态、行为、制度和精神四大文化子系统。
乡村的物态文化层面是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吸引着都市人。田园景观、乡土建筑、民俗工艺品、民间小吃、民族服饰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
行为文化是乡村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文化,洋溢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这些文化虽然由于风土人情的各有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与城市的快节奏文化相比,乡间的民风民俗显然更具有“慢节奏、休闲性”特征,游客会受到浓厚的家庭亲情关系的熏陶,使感情更加融洽。
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这个层面的文化主要以“乡约村规”的形式进行展现。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会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面文化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孝文化等。
目前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物态和行为层面的文化资源吸引力比较大,形成的旅游产品也较为丰富。而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诉求点很难进行对接,故开发几乎空白。
2、乡村旅游的内涵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
乡村旅游的内涵式发展就是围绕“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播”进行旅游开发。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通过乡村旅游的内涵式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
同时,内涵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住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从而摒弃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城市化和同质化诟病。这种原生态文化的享受和体验,借助旅游者的口碑效应,可以拓宽乡村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和渠道,增强优良文化的实力和渗透作用。
3、内涵式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
(1)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村庄聚落的原有布局为本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和谐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营造最纯真的乡村氛围达到乡村旅游高级形式――内涵式发展。
(2)保证特色的鲜明性
我国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两地(目的地和客源地)在旅游业发展中产品的互补性和市场的势差。各地区应努力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打造形象。同时,还要实行小区域内的差异化战略,和同线或同区的类似产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应该有明显的距离和层次,使游客有意犹未尽之感。
(3)注重项目的体验性
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更需要通过体验的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面对国内文化旅游体验方式的同质化趋势严重的问题,绿维整理总结出了“五大再现、一种升华”的文化体验情景再现模式创新的“六幕”,并在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项目中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4)产品开发的有形化
除了多样的物态文化外,乡村文化中占多数的还是无形的行为、制度、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乡村文化中最为精深的内涵所在。只有把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进行物化,形成有形的旅游产品和商品,为游客所购买和消费,才能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5)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乡村文化有了旅游就有了市场,乡村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从各地文化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看,凡是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无不是文化得到充分挖掘与传承的地区,凡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无不是旅游功能完善,对游客产生无限吸引力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对培植文盛人兴的新农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6)服务理念的现代化
保持乡村文化原真性并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在现代化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和服务体系。这样既符合都市游客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保存了乡村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
4、乡村旅游中乡村文化开发的一般模式
(1)文化展现型
基于文化保护的文化(文物)展示模式,利用乡村仍然保留的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民族宗族文化、民间手工艺开展特色旅游,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乡村聚居地(乡村文化遗址、古镇古村落)都属于这一类。安徽的宏村是此类开发模式的成功典范,村落中保存完整的140余幢明清古民居和堪称“中国一绝”的牛型人工水系,使其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西江苗寨的成功则主要归于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如长桌宴、敬酒歌、斗牛赛、牯藏节等。
(2)文化再现型
是指对本区域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失传的乡村文化资源,按照史书记载或民间传说,通过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建设与历史大致相同的人造景观,恢复历史面貌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近年演绎乡村文化比较成功的案例,公园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等历史上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用以展现西溪乡村的隐逸文化,同时新建“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来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此外,以艺术和虚拟技术包装的演出和剧目如《印象》系列、《梦幻》系列成为时下最受追捧的时尚文化再现模式。
(3)文化移植型
指在乡村文化资源较为贫乏或资源较为分散的区域,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利用其他区域乡土文化或放大该区域文化形成体系进而营造各种自然景观、历史场景和体验产品的一种模式。目前,这类开发模式的主要方向有文化主题公园,如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如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如绿维已经规划完成的以“梁祝”文化(民间传说文化)为本底,以村庄、农田、水塘和河流为背景,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的梁祝文化产业园。
5、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的创新性尝试
(1)展现文化遗产的“真”面目――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而是把文物、文化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这是当今国际上最新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中收藏式展现文化的博物馆建设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尤其适合古镇古村落的文化旅游开发。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方式,生态博物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原生态性,生态博物馆建立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保存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二是民众性,生态博物馆扎根于民众的社区里,社区居民与其所创造的文化和其所改造的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原地保护,即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四是整体保护,社区面积即为生态博物馆的面积,整个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都受到整体保护;五是动态发展,生态博物馆处于现实之中,联系过去和未来,在动态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质。
(2)新农村田园主义――心灵栖息的“第三空间”
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使整个社会都承受着比过去更大的压力,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第三空间”: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适的社交聚会场所,一个既带有城市特色,又极具乡村韵味的心灵驻足空间。她将城市融入乡村,并用乡村文化来升华城市,从而提升区域综合价值。
绿维在武汉江夏区五里界的农业旅游项目中,提出了发展城乡“第三空间”的战略思路,并对“伊托邦”城市理念进行了延伸和创新,构建了乡村与城市一体发展的理想模式――伊(E)农庄。E农庄是“伊托邦”城市理念在田园环境中的体现,其核心理念为“e×e”:即“生态化”ד数字化”。“生态化”主要包括“田园风光+洁净环境+健康食品+乐活生活”等“低碳”生活要素;“数字化”主要指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生活方式,主要包括“e农田+e服务+e推广+e联通”等多种形式。E农庄包括养生公寓、养老别墅、田园度假村落、乡村四合院、主题庄园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的所有追求和向往,并保证高品质的生活舒适度。
(3)活着的民俗,草根的派对――永不落幕的庙会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庙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保存着民众的精神信仰,是“活着的民俗”。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使传统庙会中的商业元素渐成主角,成为一个文化搭台的商贸集市,文化和娱乐的氛围荡然无存。
如何才能使庙会既继承传统又符合时代需求?绿维提出打造“永不落幕的庙会”。其中,“庙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成为具有“派对”性质、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的泛称;“永不落幕”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庙会中的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在项目地成为常态化;其二,具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不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其扎根的土壤。
“永不落幕的庙会”是百姓自己的“狂欢节”,应重点打造庙会的文化性和娱乐性,加强群众的参与性,给普通老百姓一个发泄自己欢乐感情、展示自己“绝活”的机会。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社火、高跷、龙灯、锣鼓、仪仗、民间舞蹈和兼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杂耍、马戏、套圈、魔术、摇彩等,都是庙会必不可少的经典节目,配合各种民间饮食和土特产品,可成为启动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引擎。
(4)在城市吹响田园牧歌――引寨入城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功能的重新认识和对城市发展理念的重新思考。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城市开启了构建“田园城市”的步伐。这种城乡融合的城市设计理念使乡村文化慢慢渗透到城市中,为乡村文化在城市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维在为柳州市策划打造柳江风情景观过程中,就创造性提出了“引寨入城”的全新概念,在滨水区域打造“天下第一风雨桥”,形成壮观的侗寨瀑布大景观,并初步勾勒出了一个“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的田园式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内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侗寨文化内涵,在柳州城市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四、题外话:关于理想的乡村和城市
 “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消灭乡村变城市”,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城市化,市民和村民,能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上共享一样的国民待遇,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而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
很显然,发展乡村旅游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传播。乡村文化是动态的生命体,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现代的乡村文化却急速迷失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
乡村文化的未来必须构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乡村文化的复兴让乡村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在共同体的精神结构中恢复其应有地位。同时,乡村不能模仿城市的发展模式,应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发展和城市有所区别的另外一种生产、生活形态,使乡村不再依附于城市。理想的城市与乡村应该是相互独立,同时又是相互依托的,城市文明创造的便利和舒适可以输送到乡村,而乡村文化中与人类本性相和谐的理念可以融入城市文化中,用以救治城市文化的浮夸焦躁之弊。

 


本文关键字:旅游开发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