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村庄分类发展五大路径

2019-03-13 绿维文旅 标签:乡村旅游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顺应村庄发展实际而提出的村庄就地城镇化及乡村现代化理念。村庄分类发展的本质是分类促进乡村现代化和就地城镇化。

绿维文旅基于多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域环境等因素,将村庄发展归纳为城市化结构、小城镇结构、中心村结构、特色村结构和其他多样化结构五种类型。

村庄分类发展的五种模式,在发展层次上层层递进,加上多样化组合模式,形成村庄分类发展即就地城镇化的五大路径。

(一)城市化模式

城市周边村庄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发展。

1.jpg

图 村庄城市化示意图

1.融合阶段: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乡统等

1)发展战略融合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规划在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对近郊地区发展做出了原则性指导。因而,近郊村庄在发展战略上应注重体现都市圏一体化意识,主动接受城市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方针、政策和职能定位,以加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空间功能融合

一是要打破村庄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与城市边缘建设用地功能的衔接,突出集约节约用地理念,统筹安排、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二是拓展区域绿色空间,将村庄的绿色空间纳入到整个区域的绿色空间建设中来,有效补充和拓展区域绿色空间,充分利用和保护村庄绿色空间的同时,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为市民近郊出游提供活动空间。三是控制生态廊道,针对对区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共同生态廊道,要统一协调各城镇规划,严格控制廊道两侧建设,保障廊道的畅通及可持续发展。

3)交通网络融合

交通网络融合是城乡统等发展的基础。城市通过构筑区域性交通网络,发挥基础设施引导作用,创造集聚条件,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村庄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其线形、断面、建设水平等方面应与城市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及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4)基础设施融合

村庄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一般不是很完善,制约了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应实现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是近郊型村庄发展的必然选择。

2.配套阶段: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城市周边村庄在产业发展上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应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一方面,村庄要加强农业自身的发展,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中心城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及加工配套产品,向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村庄可发展民俗生态体闲旅游业,为城市居民提供闲暇生活空间。具有强带动性的旅游业能有效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产供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3.发展阶段:借助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中心城市具有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内聚力,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功能,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从而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近郊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社会经济: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凭借城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资源分配。凭借城市的市场、信息优势,实现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分配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城市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拓展。一方面是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部分产业需要外迁;另一方面是城市职能的拓展,都市区内出现新增产业。无论是外迁产业还是新增产业都需要通过区域协调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从而应抓住机遇、吸引承担适合其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二)小城镇模式

小城镇模式在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层次方面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低级阶段,其形成和发展路径与城市化模式相似,村庄同样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小城镇模式中的城镇对村庄的带动作用弱于城市化模式中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模式中的城镇之于村庄更多的是相互间的融合及互促发展。

1.村镇融合,形成产居一体结构

村镇融合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工业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是基于土地融合和空间融合之上的产业融合、居住集中、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村镇融合要求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城镇综合发展能力,形成适应于城镇化的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模式。

2.互助互促,就地城镇化

城郊村及县城周边村庄要具备配套城镇发展的地理区位、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有城镇化的天然条件。而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化商业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服务业相对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土地整理、搬迁撤并等措施,农村可以为城镇置换出更多的建设空间;通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可促进当地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促进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商业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社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

(三)中心村模式

集中化大村落模式是相对于城市的广大村庄,基于现有村庄资源整合,按照搬迁撤并、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的思路,通过空间重构、功能转型、产业复兴、人口回流、用地优化、文化活化等方式形成的一种乡村现代化模式。

2.jpg

图 集中化大村落发展路径

1.村庄搬迁撤并阶段:土地、人口等要素整合

1)需要搬迁撤并的五类村庄

人口规模小,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一些现状人口规模不足100人的小型自然村,和一些由于人口迁移渐渐空心化的村庄,这样的村庄不具备发展建设条件,理应搬迁撤并。

基础设施极其差的村庄——这类村庄因处于深山老林或荒漠化地区,村民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交通、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也不具备发展条件,也应被纳入搬迁撤并范围。

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渊源及生活需求,很多村民自出生就生活在这些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而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严重超负荷,如广袤的青藏高原,近年来因过度放牧导致生态退化,许多物种濒危。这些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将被纳入搬迁撤并范围。

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这类村庄因常年有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威胁村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所以,这类村庄将会被纳入搬迁撤并计划。

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如建设军事项目,纳入活水源,自然、文化等保护区的村庄,也将会被纳入搬迁撤并范围。

2)应予以保留和扩大的四类村庄集中居住点

现状人口规模比较大的村庄集中居住点——一般参照《村镇规划标准》中的村镇规划人口规模分级标准来划分村镇等级。在具体规划和实施时,会按各规模村庄在区域中的比例情况来确定予以保留的人口规模村庄。

产业优势明显的村庄集中居住点——村庄种养业优势突出或二产、三产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庄集中居住点,一般应予以保留。

自然生态优势突出的集中居住点——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秀丽的村庄,具备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康体运动、养老服务等绿色产业的天然基因,应当予以保留。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集中居住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特别保护的村庄类型。

3)土地、人口、资源等要素整合

村庄搬迁撤并本身是土地、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仅涉及到空间层面的土地整理、人口迁移、住房、生产资料等的简单搬迁,还涉及到拆迁补偿、新建补贴、基础设施补充、公共服务完善、生态保护、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在搬迁撤并时,要因村而异,分期推进。近期迁建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类的村庄,逐步迁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引导迁建人口流失严重及紧邻城镇规划建设区周边的村庄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特别小的行政村。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2.集中化大村落形成阶段:五大提升

为保障村庄集中居住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推进乡村现代化,需要以集体建设用地为依托,全面完善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水电等为依托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村社会商业化服务条件,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合理配置社会商业化结构,这五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村庄分类发展的引导结构,其中也包括集中化大村落结构的形成。

(四)特色村模式

历史文化特色村、民俗风情特色村、自然风光特色村、产业经济特色村等是乡村振兴特色化需要保护的四种类型。特色村的形成发展,首先要找准特色村庄的特色优势,明确开发和保护重点。

1.以保护为前提的生态与文化特色村模式

对于有生态、文化特色的村庄,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尽量保持村庄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发展的延续性。要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风貌、格局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2.以产业升级为内容的产业特色村模式

对于产业特色类村庄:一要强化新科技应用,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农村节能新材料,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营造农村宜居式环境;二要放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宜居为核心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营,放大自身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形成现代、生态、高效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三要培育新型经济业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培育农村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等,拓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五)其他结构模式

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复杂的地域环境及资源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村庄在空间布局、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村庄发展的多样性。

村庄的多样化结构模式是按照就地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复杂地域村庄发展现状情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及文化等五大内容提升为指导,形成该区以自然村庄、特色村庄、集中化大村落(中心村)、建制镇或特色小镇等为内容的多样化多层次结构模式。

3.jpg

图 西部地区村庄的多样化发展路径

 

 

绿维文旅基于多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域环境等因素,提出村庄规划五大要求以及“1+6”规划体系,推进村庄分类形成适度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乡村发展结构。(详见《村庄分类布局规划:五大要求与“1+6”规划体系》


本文关键字:乡村旅游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