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8-11-14 标签:

 为回顾、总结和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及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讲好潍坊故事,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市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振奋精神,奋发有为,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本报记者 尹莉莉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作为农业大市的潍坊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区。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这既是对潍坊农业农村工作的充分肯定、高度褒奖,更是对潍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激励和鞭策。

  今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9月13日,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部省文件印发了《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作为山东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先行区的潍坊市,又添国家级试验区,这是对潍坊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肯定,又给潍坊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潍坊在新的平台上奋力打造全国农业开放发展新高地,将会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潍坊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农产品产出大市,多年来潍坊的农业开放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外开放和农村改革等方面,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和“寿光模式”等,创造了诸多领跑全国的好经验、好做法。

  回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从改革开放伊始到今天,潍坊敢领风气之先,敢于探索创新,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产业化,探索出一条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今天成功创建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争创农业“新六产”发展排头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又先行一步。

  “潍坊市还是一个农业出经验的地方”成为诠释潍坊农业农村工作推陈出新走向全国的一句经典话语。历届市委、市政府牢牢握住了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三农”战略定位的接力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农业农村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以创新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鲜明特色,凸现了质量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让农业成为潍坊的一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也让“三个模式”成为范例。

  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百倍其功谋发展——“潍坊模式”地方经验“普惠”全国,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贡献潍坊智慧

  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地方经验的潍坊农业是如何在普惠全国中行进?

  看“表”,潍坊市农业总产值居全省之首,蔬菜、肉类出口分别占全国1/10和1/8。这一组数字背后的农业体量不言而喻。看“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多源自潍坊。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孕育了农业产业化雏形。改革开放初期,先知先觉的诸城市组织商品经济大合唱,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寿光首创的蔬菜大棚经久不衰,成长为拎得动全国的“菜篮子”,解决了几亿人的吃菜问题……潍坊创造了一系列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经验,并且让地方经验“普惠”全国。

  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潍坊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坚持久久为功,多措并举,质效优先,明晰发展路径,农业产业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聚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推动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潍坊农业产业化从一分实验田发展到全域品牌化,从一个地区走向全国辐射全国,被称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成为潍坊的优势产业,并非一日之功。改革是“潍坊模式”的核心要义。贯穿“三个模式”的主线和灵魂是改革创新。“潍坊模式”“诸城模式”“寿光模式”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和矛盾的成功实践,也是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潍坊模式”着眼破解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连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其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初始发展阶段: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1992—1993年间。当时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收入低、务农积极性不高,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潍坊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立足农业农村实际,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破解农户“小生产”与开放“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积极鼓励引导县市区探索创新,认真总结全市各地经验,并学习借鉴日本、法国、美国等先进经验,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1984年起,诸城市先后提出并推行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开始萌芽;1989年寿光市三元朱村引进并创新冬暖式蔬菜大棚,设施农业由此起步并迅速发展。在诸城和寿光的引领带动下,各县市区互相学习借鉴、比学赶超。其间,寒亭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青州市的花卉专业市场建设、昌邑市的苗木基地生产、安丘市的名牌战略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此,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完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做法的基础上,于1993年5月出台了《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推行。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年《农民日报》以“潍坊:农业产业化发源地”为标题进行了宣传报道,1994年山东省委印发1号文件,号召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2001年10月,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潍坊召开。

  提升丰富阶段:2003年以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2007年以来,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一阶段,诸城市大力扩大农业出口规模,率先走外向型新路子;安丘市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安丘模式”在全国推广;寿光市大搞“蔬菜种子革命”,形成集种苗研发、繁育、推广于一体的链式效应,由此,农业产业化概念得到不断丰富完善。    

  高质高效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倒逼打破传统发展方式,探索以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来解决矛盾、问题,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的农业“新六产”应势而生。2012年起,潍坊坚持以品牌农业为统领,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确定潍坊为全国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再次为潍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近两年来,潍坊市全力创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和要素保障,着力打造引领全市开放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工程。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农业、农村、农民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潍坊市把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四个城市”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争做农业‘新六产’发展排头兵”,要求在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先行一步,为全省全国创造样板、提供典型。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财政、金融、人才、用地用电等方面引导支持农业“新六产”发展。诸城、寿光等市也制定相关政策,合力推动发展。潍坊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初步走出了以农业“新六产”引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潍坊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农民与市场紧密连接的路子,通过打造“新六产”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发展农业产业化,潍坊的各县市几乎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县域农业改革发展之路,这在我国几乎非常罕见,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有其不断完善、不断递升的过程,只有立足市情农情,立足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更有活力。潍坊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使农村生产力如核变般释放,引领农业发展30多年,形成了产业全链条、全域品牌矩阵,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农业产业化“一分试验田”到农业开放发展“国家试验田”——潍坊持续创新打造农业高质量芯片,推动“三个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冲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潍坊农业始终与改革、创新和开放并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上,又迎来了设立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潍坊再次踏上探索农业开放发展新模式,创新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征程。这对加快山东农业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我国农业开放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样板和综合试验平台。

  回望过去,潍坊农业一直持续不懈地书写着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新篇章,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走向全国,这得益于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体系的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一是始终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二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理念、创新的精神。三是始终注重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与群众的关系。四是始终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归根结底也是靠改革开放形成的。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巨大内生动力。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也正是坚定不移地持续探索实践,让潍坊市成功地跨越农业产业化“实验场”,阔步迈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寿光模式、诸城模式、峡山模式、安丘模式等重要品牌丰富了“潍坊模式”的全域品牌化,让农业产业化这一分试验田精耕细作成为“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的全域高端品牌矩阵,打造了潍坊农业走在前列的质量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优势叠加成为潍坊农业始终走在前列的动力引擎。

  “潍坊模式”缘何历久弥新?“三个模式”是潍坊以高度的自觉创新和政治站位,在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建起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打造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持续为全省、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潍坊方案、潍坊模式和潍坊经验。

  “潍坊模式”始终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坚持什么制约发展就破除什么,哪个方面制约生产力发展就围绕哪个方面进行改革。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来说,潍坊的各县市几乎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县域农业改革发展之路,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寿光走出了这样一条县域农业改革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通过持续创新的科技化、不断提质扩面的标准化、专业分工与协同合作的组织化,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发展为路径的“六位一体”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

  “潍坊模式”始终坚持改革的理念、创新的精神。靠改革破解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制约,用创新解决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建立顺应时代和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诸城模式”是诸城市在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探索成果的总成。自1984年起,诸城市围绕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推广当时县外贸公司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经验,组织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把各行各业各部门融合为服务农民的有机整体,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从1987年起,又大力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党的十四大之后,他们进一步探索实施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推行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格局,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寿光模式”是对寿光在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经验的概括。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89年,寿光市以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为突破,带动蔬菜生产走向商品经济舞台;1989年以来,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研制推广为标志,寿光市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一举改变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奠定了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从2000年开始,寿光开始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搭建起了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发展层次。近年来寿光开始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潍坊模式”始终注重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与群众的关系。“三个模式”共同的特点就是持续地放活市场,放活基层,放活蕴藏在社会中的创造活力、发展潜力;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同时,政府不是简单地放任,而是及时总结、提升、完善,推广基层的经验,正确引导基层,正确引导、合理规范市场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寿光模式解决了人们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市又引领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发展,“吃得好”又出现了峡山模式和安丘模式等典型。峡山区高起点起步发展有机农业,先后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为全国“三区”共创唯一单位。安丘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安丘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在全国颁布实施。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潍坊模式”始终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作为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尺度,一以贯之地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着力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让广大农民更加富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蔬菜为例,蔬菜产业是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蔬菜总产由1990年的207万吨提高到2000年的1002万吨,十年翻了4.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764元提高到2000年的3437元,十年增长了4.5倍。

  以寿光市为例。1989年,成功研制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后,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亲自靠上抓,第二年寿光发展起5000个蔬菜大棚,蔬菜收入增加1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集成推广,不断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实现由“传统蔬菜种植”“中低端”“种菜卖菜”向“创新驱动”“高端品质”“育种卖苗”转变。到目前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45亿公斤。全市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0多个连锁超市和高档社区。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5亿株,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50个,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70%,种业研发正在抢占着现代农业制高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首创者王乐义为代表的寿光人就无偿向全国30多个省市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到今天,新一代科技型农民,还走出国门,到美国、韩国、非洲等国家地区种菜,让寿光蔬菜产业在全国、全球落地开花。

  又如,诸城市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创新方式,完善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场(基地)+农民”等经营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在农村社区化服务、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农民收入的75%以上来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结构布局基本合理、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布局。

  开启“潍坊模式”发展新篇章,再创潍坊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始终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三个模式’的核心要义和精髓,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在新时代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再创潍坊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确保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鞭策激励和殷切期待!”2018年7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曙光在市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读书交流会上的话语坚定有力。

  “潍坊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创新突破,融合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新时代“三农”思想,特别是用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提出的“三个导向、一个翅膀”的重要指示,系统把握,全面落实。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耕地质量全面提升、现代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增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重大园区和项目加快推进等“八个突破”纵深向“四个融合”推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再造农业发展新优势,确保现代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融合提升“强”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潍坊市突出四个重点,坚定不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是“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潍坊市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发展,推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7年,潍坊市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比例达41.8%,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24513家和6664家,国家级现代农业规模化园区达到23个,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数量居山东省之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值达到1750亿元。诸城外贸、亚太中慧、鲁丰集团、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县域层面,比如诸城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龙头促调整,搞好调整强龙头”的思路,将龙头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围绕龙头进行,每发展一项新产业就必须考虑到龙头建设。目前,诸城市的每项产业都建起了自己的龙头企业,使各项产业都能够健康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加工能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粮食、烟叶、肉类总产量进入全国百强,是国家和山东省确定的粮食、主料烟、生猪生产基地。二是“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的‘生命线’。”潍坊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计划,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培育产业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了400多项地方性标准规程,创建为第一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打造了中国食品谷、中百大厨房、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地域品牌及各类系列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全面提升了潍坊农产品公共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影响力,得利斯肉食、乐义蔬菜、潍县萝卜、青州蜜桃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已具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三是把农业“新六产”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出路、新重点。2017年9月潍坊市出台有关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的文件,大力发展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2015年获批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昌邑潍水田园综合体成为首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寒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玉泉洼、庵上湖、中百大厨房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是抢抓农业开放新机遇,走出一条以开放引领产业融合之路。潍坊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出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全方位与国际接轨。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500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蔬菜和畜牧产业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国的1/18、1/8。五是打造代表中国农业高端发展的典范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寿光菜博会成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展会。从2012年8月,潍坊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中国食品谷”高端品牌,已完成境内外注册,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东亚畜牧交易所获国家批准设立并健康运营。目前,总投资40亿元的中国潍坊畜禽产品交易城、投资10亿元的食品谷总部基地和总投资5亿元的中百大厨房已投入运营,涵盖了种、养、加、运、销全产业链。随着“中国食品谷号”潍坊至昆明铁路冷链班列首发,潍坊开始着手打通中国第一条内陆连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专业化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对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六是不断加强农业开放发展平台建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推动潍坊农业开放发展。我市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长远可持续发展,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产业化技术及产能输出,加强科技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潍坊农业新样板。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作为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试点项目,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10+2”重大工程项目。综试区汇集高端要素,大力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步伐,为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目前,国际院士谷已经与3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取得42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立中美食品与农业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集食品安全体系共建、食品工业技术升级等为一体的高端平台。下一步,综试区将重点抓好农业孵化培训中心、国际种业研发集聚区、农业大数据平台、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园等在建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以试验示范农业开放发展新模式为契机,整合全球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教育、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集食品安全、可持续农业、食品生产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为一体的国际化高水平开放平台。

  人居融合提升“绿”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特别提出“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潍坊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创新发展方式,走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施绿色发展计划。制订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产、销、管”三个环节,实施“减、改、转、管”四项专项计划,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零增长”。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大力推行绿色控害技术,建立了绿色防控示范区32处,绿色控害面积达到450万亩。绿色食品及以上认证374万亩、其中有机3.5万亩,产量分别达到590万吨、2.8万吨。组织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改良退化土壤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2016年7月,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来潍坊调研时,对土壤改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的标准,建成达到集中居住标准的农村社区225个,争创省级以上各类特色镇村110个,51%的村庄达到省美丽乡村标准,镇级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规模化集中供水在全国率先整建制达到国家新的饮水安全标准。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获“全国环卫行业创新奖”,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标准化试点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要素融合提升“优”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潍坊市围绕破解“政策扶持不给力”难题,在资金、科技、金融、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下功夫,整合集聚,融合发展。一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潍坊市围绕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第一动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设创新型科研平台,引进创新型科研人才,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库引擎。今年6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潍坊峡山湖畔正式开工建设,将实现北京大学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潍坊良好产业基础的强强联合,致力于现代农业前沿跨学科研究,将建设3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省、市三级“人才库”“成果库”“智力库”。“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寿光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山东华盛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华良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端农业科研平台加快建设,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已发展到200家,种苗年繁殖能力达到14亿株,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35个,打造着蔬菜产业的“中国芯”。二是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机制。潍坊市2014年底启动实施了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统筹考虑各项资金的支持内容,综合水利、土地、农业、林业等项目实施,将项目区建设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整合资金近6亿元。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近7亿元。综合采取直接补助、贷款担保、融资增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基金投入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其中依托市金融控股集团组建6支涉农产业基金,累计完成投入16.1亿元。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潍坊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银行化改革,实现了金融服务终端进社区、到农村,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金融网点和服务全覆盖。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等9大类涉农抵质押贷款,累计支持农户超过23万户,发放贷款300多亿元。四是科学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将腾出的土地指标在县市范围内统筹使用,将1-2亩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

  服务融合提升“活”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潍坊市围绕解决“服务不到位”难题,整合政府、市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力量,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经营主体规模化、小农服务社会化。扎实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潍坊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昌乐县国家级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经验得到龚正省长签批,受到国家农业部评估组的高度肯定,中央农办《农村要情》、《焦点访谈》等相继刊发报道昌乐改革试点经验。建立全国首家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率先创设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目前已办理各类涉农产权抵押业务3145笔,实现融资额8.6亿元,支持涉农贷款9.8亿元。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思路,扶持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多个,规范发展放心农资店1879家。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潍坊农机产业产值占全省、全国的1/2和1/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 

  把供销社作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1+N”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成和在建的为农服务中心累计达到161处,土地托管面积超过400万亩。探索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土壤熏蒸修复”“职业农民培训和创业孵化”等4项可复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做法,其中土地托管经验在全国推广。

  我市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三个模式”的核心要义和精髓,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新模式,准确把握“全面振兴”这个根本要求,准确把握“融合发展”这个大趋势,准确把握“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准确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准确把握“健康有序”这个基本要求,努力在新时代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再创潍坊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确保潍坊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百倍其功谋发展,一以贯之出新意——做好乡村振兴和动能转换两篇文章,继续以改革敢领风气之先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

  “三个模式”是习总书记对潍坊的极大褒奖,更是极大鞭策和期待。同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潍坊模式”,也必将随着科技发展和改革深入,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潍坊如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战略,发扬优良传统,勇立改革潮头,不懈创新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继续探索新路、奋发有为、走在前列,着力打造新时代“潍坊模式”升级版?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潍坊农业发展之路,正是敢领风气之先,让农业农村改革勇立时代潮头,奠定了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的基础和条件。从产业看,发展动力、产业组织、产业层次加速变化。潍坊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63.9%(泛指土地流转和托管经营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达到775个。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市场主体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迅速成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个数(分别达到87家、216家、54家)均居全省第1位,成为潍坊市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从农村看,居住形态正加速变化,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价值加速显现。一批强村已经达到了五个振兴的标准,一批镇村后发优势明显,对潍坊市的引领作用、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市225个新型农村社区达到集中居住标准,近7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社区化。一大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风貌镇村已经形成或加速建设,乡村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潜力巨大。从城乡融合看,城市要素流动潜在欲望强烈并加速释放。潍坊市返乡创业人员已达1.6万人,工商资本下乡规模已达200亿元以上。仅诸城市就有150多家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最主要的是经过农村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培育了改革创新的鲜明基因和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这是潍坊市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最宝贵的财富。

  进入新时代,曾经创造了很多享誉全国的经验、模式的潍坊,如何奏响新时代潍坊农业铿锵前行的节奏,聚焦新时代农业奋进的步伐,让农业农村改革又走在前列?

  我们看到,潍坊紧紧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三个导向”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农商互联标准化试点等重要改革,全力创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市农业规模化、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今年以来,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赴苏浙粤学习交流会精神,对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先进地区经验,认真找差距、明方向、理思路、定措施。召开市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读书交流会,让全市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准确把握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加快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潍坊力量。

  改革是“潍坊模式”的核心要义。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潍坊市强化了规划引领、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和组织领导“四大支撑保障”。借鉴浙江等地经验,按照定位高远、理念先进、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模式科学、布局合理、步骤明晰、机制灵活的要求,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全面衔接“十三五”规划、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四个城市”建设,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统筹城乡空间规划。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创新用活土地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的17条意见,正在加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在基层尽快落地见效。潍坊市在农业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国家级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即将批复、东亚畜牧交易所投入使用、“中国食品谷号”铁路冷链班列开通运行、得利斯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并在国外投资建厂,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突破,为农村创新创业搭建更大舞台。加快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潍坊市今年的全市科学发展考核办法中乡村振兴作为专项赋分250分、占1/8。

  当前,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赋予“潍坊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加速由注重产业发展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跨越,与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衔接,从潍坊的实际出发,形成有潍坊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潍坊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的要求。对当前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紧紧扭住产业振兴不放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潍坊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产加销、贸工农连为一体,有效促进了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科技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潍坊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紧紧扭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这两个关键,突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探索发展了以中百大厨房、优渥有机汇等为代表的终端型新业态;以昌乐庵上湖、临朐宋香园等为代表的体验型新业态;以华以农业、寿光大西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智慧型新业态;以坊子玉泉洼、青州一正有机农牧等为代表的循环型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说明,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只有产业发展,才能为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

  启示二:必须持续不断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潍坊市农业农村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从未停步、探索从未停止。比如诸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的大事来抓,跑的是“接力赛”,唱的是一台戏,不搞“一个将军一道令”。这是保持诸城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常胜不衰的根本保证。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可能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是在解决“人、地、钱”三个关键问题上,需要各地积极探索。潍坊市打出了涉农资金整合、发展农村金融等系列“组合拳”,设立了10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同时提出做好回、下、育、引“四篇文章”,着力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另一方面全力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超前探索,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

  启示三:必须坚持产居一体,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归处。潍坊市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特点,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断完善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建成225个农村新型社区。今年又重点谋划了“2221”工程,重点打造20个特色小镇、20个田园综合体、2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和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并促其连线成片,着力打造旅游带、聚集区、先行区,让乡村真正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地方、城市人休闲消费的地方、社会资本愿意投资的地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功能完备、服务配套、美丽宜居的新乡村。

  启示四: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市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循环,大力推行绿色控害技术,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全面推广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绿色农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主动适应了农产品消费结构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趋势。其中拥有山东省最大水库的峡山区守护发展“绿心”,立足保水护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定位,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园区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有机产业发展“四化”模式,积极推进以有机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打造“潍河有机产业带”核心区域,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有机认证面积22.7万亩,成为山东唯一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单位。潍坊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路径的有力证明。

  启示五: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市场推动和农民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委、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像寿光模式,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在发展初期成立蔬菜领导小组,统一采购蔬菜种子和大棚用无滴膜,能够在整个寿光掀起建大棚种蔬菜的热潮,继而冬暖式大棚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传遍大江南北,就是它不但为广大农民种下了一棵实实在在的摇钱树,在深化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影响了几代农民。像诸城模式,聚焦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推行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让广大农民直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益。每次改革都聚焦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关键,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了政府在推进改革、引领发展中的大作为。无论从时代价值来看,还是现实意义来说,只要用心围着农民转,是农业农村工作走向成功的制胜韬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民直接参与家乡建设,把农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在产业振兴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推陈出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构,让农业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推动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上实现创新突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加快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时不我待。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潍坊力量。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