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夯实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基础

2018-10-29 标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开创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丰富的“三农”工作理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推动新时代福建特色乡村全面振兴,是传承和落实习近平同志对福建“三农”工作要求的使命担当,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和开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新局面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福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为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夯实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表现为:坚持融合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全省城镇化率达6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5个百分点;坚持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00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05元,居全国前列;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省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87%;坚持绿色发展,将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省75%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面运行;坚持文化兴盛,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坚持乡村善治,基本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2—2017年,全省“造福工程”累计搬迁87.9万人,脱贫1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振兴乡村的关键,是找准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从全省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等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制度设计层面缺乏战略性规划,振兴方式存在“单一化”倾向;乡村农产品供给、经营主体、农民增收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亟待破解;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的合理机制还存在较大缺陷,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依然严重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村集体产权缺乏完善制度保障,面临的权属不清、权责不明、流转不畅、保护不严等问题依然突出;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交叉重复、上下权责不匹配等问题,呈现资金“碎片化”、项目“随意化”、权力“部门化”等现象;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以及基层干部都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农村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趋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部署新要求,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着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这是福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做好新时代福建“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立足省情农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扎实推进新时代“三农”发展,既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推动福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夯实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基础。

    建立产业融合机制,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为我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重点要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大力发展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充分竞争的社会化服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重点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持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广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重点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脱贫工作的首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加大帮扶力度,一户一策、靶向发力,激发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户从生产发展、就业创业中实现稳定脱贫;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聚焦特殊贫困人群和重点贫困地区,着力提升脱贫质量,确保特殊贫困人群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贫困村和重点县如期摘帽;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重点要按照“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的总体原则,加快推进城乡“多规合一”,积极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与农垦改革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供给;构建形成农业发展领域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举,引导激励支撑同步,建立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推进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汇聚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