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文化复兴

2018-06-28 标签:乡村振兴规划

中华文明植根于土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也提到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将与乡村产业升级、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等要素互为表里,共同完成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乡村文化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绿维文旅将从文化自身出发,提出乡村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讨论乡村文化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乡村文化的构成

基于乡村地域特性和乡村社会性质,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区域的村民在生产、人际交往过程中,为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共同创造、集体享有的人类创造物的总和。既包括物质产品、符号表征等物化层面创造物,也包括价值体系、语言、行为方式等非物化层面创造物。

乡村文化具有乡土性、共有性、延续性、时代性四大特征。

乡村文化是一种“有根”的文化,有着“生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认同感,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共有性是指乡村文化是乡村成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并在非强制状态下共同遵守。

延续性是指乡村文化是在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通过乡村成员的后天习得而不间断地传承着。

时代性是指乡村文化精神内核虽然稳定,但也会随着时代趋势的强大力量而发生巨变。

根据文化层次理论,乡村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类,它们共同构成乡村整体的文化形态。其中,除物态文化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都是无形的,都需要借助载体进行呈现,在文化传承与更新方面难度较大。

(一)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如村落形态与风貌、乡村建筑、生产生活资料、劳动产品等。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乡村基于自身稳定和关系协调,由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形成的规范体系。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乡村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慢慢衍生出的习惯风俗。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乡村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包括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乡村审美、孝道文化等。

二、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与复兴目标

(一)我国乡村文化的当前问题

我国以农立国,乡村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与繁衍地,乡村文化也一直是社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历过工业革命后,农业从经济主战场退出,乡村文化精神内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延续危机。乡村文化通过乡村社会成员的后天习得进行延续。而当前乡村面临着产业凋敝、原有成员离开乡村共同体的发展窘境,“空心村”状况日益严重。这就使得乡村的常住居民以老人为主,乡村的传统文化无人继承。

乡村文化创新人才缺乏。一种文化需要汲取新的外部养分,并通过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融合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当下的乡村,乡村文化延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对外来文化的涵化与创新。而缺少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

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难以融合。在乡村缺少自身造血能力的情况下,产业下乡、企业下乡、创客下乡等新生的乡村发展力量开始承担起乡村发展的重任。从现实状况来看,外来人口进入乡村,带来与乡村文化迥异的外来文化。但乡村原成员与新成员间难以融为新的乡村共同体。这种文化上的隔离严重阻碍了乡村在社会结构、经济产业方面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文化的复兴目标

简单来说,我国乡村文化的复兴目标主要有三个:承继、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承继——再现绅士与农夫同源、知识分子与耕者并处的社区结构,打造传统村庄耕读相济、礼存诸野的生存空间,再造乡土中国培育人才、培育文明的能力。

创新——融入重视个人空间、建设共同平台的现代精神,化解融入市场经济与保持个性品质的两难处境,寻找更自然、更持续、更效率的农耕与社区规范。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挥文化的创造精神与凝聚能力,修复乡村的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生态环境,形成乡村与城市动态平衡、文化与其他发展要素有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三、乡村文化复兴的体系建构

(一)建构原则

1.保持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

有别于城市文明,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其“乡土”本色。乡村之所以成为乡村,文化的“乡土性”是其灵魂与本源。因此,在乡村文化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在保持乡村文化“乡土”本源基础上,吸纳外来文化可资利用的养料,从而推动乡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2.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乡村文化的建构关键在“自觉”,不在“强制”,这需要乡村社会成员自内而外的推动,主动发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与生命力,并赋予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与经济支撑。从政府角度而言,通过政策引导、活动参与、经济措施等方式内化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更有效。

3.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

乡村产业的选择应与乡村文化密切相连,并通过产业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为乡村社会成员创造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收入。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乡村文化保护与复兴将成为内部社会成员的自觉,同时乡村文化的自我强化也将成为产业新的推动力量,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良性互动的乡村发展模式。

4.涵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乡村文化的复兴须以开放的态度,吸收时代文明的优秀文化因子,去粗取精,涵化吸纳。乡村文化的复兴除从自身找动力外,还应密切关注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进行涵化吸纳,在传统的乡土文化精神与现代的生活方式间实现乡村文明的新生。

(二)乡村文化体系的建构途径

1.双向构建文化共同体

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社会成员之间在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后的自然结果。因此按照规律,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应在政策引导下,内化为乡村社会成员间的自觉行为,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逐渐推进。

就实操层面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原乡村成员中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建立文化自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展现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村民在收入提高的同时自然会自觉保护、传承其文化形式。

二是善用民间机构与个人的力量。民间文化组织、乡村发展研究者、返乡田居者等民间力量在文化认识、乡村发展模式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发展资源,他们参与乡村建设往往是以乡村文化认同为基础,因此,由他们来重新定义乡村文化特质,扭转乡民“城市文化先进,乡村文化落后”的观念将更加有效。

当然,文化是一个渐生的过程,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这需要文化建设者舍弃毕其功于一役的观念,从长远着眼,在文化基础层面搭建可持续的结构框架。

2.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结构

在对乡村发展现状深入调研、仔细剖析的基础上,绿维文旅认为,构建文化与旅游的共生结构是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之一。

微信图片_20180628143629.jpg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结构将产生“强者恒强”的发展效应,在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发展中,乡村将改变目前人口单向流出,产业逐渐衰落的现状,而形成产业兴旺,人口双向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3.多方合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与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其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内容,其构建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复兴的落地性与可持续性。

在落地建设层面,需要政府、村集体、下乡企业、乡村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微信图片_2.jpg

 

4.政策引导构建乡村文化管理保障体系

乡村文化管理保障体系涉及文化制度和产业、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

微信图片_3.jpg

 

乡村文化的建设除受制度、文化企业、资金、人才等直接因素影响外,乡村的教育体系、信息化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等也影响着文化的建设水平。相关部门应协力合作,保障乡村综合体系的平衡与发展。综上所述,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基础与思想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乡村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乡村振兴才能活水长流、持续推进。


本文关键字:乡村振兴规划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