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泊的变迁

2011-10-24 国家林业局 标签:

      

太湖、.巢湖、滇池今夏相继爆发蓝藻危机,湖泊问题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向后追溯几十年,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湖泊在众多压力胁迫之下一直呈步步退让的萎缩态势甚至一些曾经碧波浩荡的大湖,和它承载的繁荣和文明,几乎是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比如罗布泊湖泊是个复杂的、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是自然万物和人类文明的繁盛之地,但近现代以来,湖泊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一些漠视湖泊自然法则的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使湖泊满目疮痍,其结局往往便是“湖毁人亡”的悲剧套用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透过近现代中国湖泊的变迁,我们兴许能窥探一些有关湖泊的自然法则。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污染加剧、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

    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可将中国湖泊分布划分为青藏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蒙新与黄土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东部平原湖区和东南低山丘陵湖区最近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目前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目前的6867158平方公里在大于10平方公里的581个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1个,合计面积22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面积在1000~500平方公里的14个,合计面积929148平方公里占135%;面积在500~100平方公里的102个,合计面积2155366平方公里,占314%;面积在100~50平方公里的95个,合计面积673317平方公里,占98%;面积在50~10平方公里的359个,合计面积84951平方公里,占124%若把面积在1~10平方公里的湖泊也统计在内,则全国天然湖泊个数约在3000个左右,因为这一部分湖泊面积小,随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变化较大,数据很难准确统计,而贮水量所占份额不大若将湖泊贮水量按淡水湖、咸水湖和卤水盐湖3种类型统计,总贮水量为75508736×108立方米;其中淡水湖为23501576×108立方米,占311%;咸水湖为46141296×108立方米,占6111%卤水盐湖为5865864×108立方米,占78%我国湖泊的贮水量是以咸水湖为主,其次为淡水湖,两者相差约1倍,卤水盐湖的贮水量所占比重最小,约相当于咸水湖的近1/8,淡水湖的近1/4然而,我国湖泊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总面积和淡水蓄水量的一半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在西北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咸水湖。

 

    西北沙尘源曾经是湖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总体趋势是湖泊在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贮水量相应骤减,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西部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出山河流的尾闾湖,山地形成产流区,山前绿洲形成耗水区,处于尾闾低洼盆地的湖泊水位变化敏感,反映着湖泊来水量的变化状况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尾闾湖泊近几十年来普遍萎缩,部分干涸,导致区域生态严重恶化如历史上著名的罗布泊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最大时湖泊面积达5200平方公里,1931年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仍有6600平方公里,1972年的卫片反映已完全干涸,成为广袤的干盐滩,寸草不生,人迹罕至。

    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在20世纪40年代,湖面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贮水量300×108立方米到1950年,湖泊面积尚有1070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平方公里,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立方米。

    内蒙古岱海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水位持续下降,1970~1995年的25年中下降385米,湖泊面积也由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09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的居延海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又一著名湖泊,该湖在历史上最盛时面积曾达2600平方公里,秦汉时期湖面仍保留有76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前,注入湖泊的河流除6月份有断流现象出现外,其他季节从不断流,年平均径流量达100×108立方米由于水源尚较充沛,昔日的居延海沿岸素有居延绿洲之称,是我国著名的骆驼之乡1958年,西居延海面积26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534×108立方米;东居延海面积3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070×108立方米1961年秋,因河流断流无水补给,西居延海干涸,湖床龟裂成盐碱壳东居延海也于1963年干涸;及至1982年因水源补给偶有改善,湖泊出现返春现象,水域面积恢复达到236平方公里,水深18米此后,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4年,又相继数度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居延绿洲沙化严重,同时,大片干涸的湖底沉积物成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在西部干旱区,有水就有绿洲,就有生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这是人们仅注意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人类需求而忽视自然生态需求使然但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类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对水资源的过渡截流利用,使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断流后,地下水位从1959年至1979年间下降了4~6米,胡杨林地的流沙增加了484%,胡杨林因无水浇灌而成片死亡,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也面临着消失的威胁,罗布泊和台特马湖中原生长茂盛的芦苇也因湖泊的消亡而枯死分析艾比湖急剧萎缩的原因,流域内人口的剧增和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等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艾比湖流域有耕地面积13万公倾,21世纪初的耕地面积已达193万公倾是50年代初期的148倍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流域内人口增长了97倍,引用水量增加了71倍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域内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四棵树河、大河沿子河等大小23条河流注入艾比湖,年入湖水量约150×108立方米60年代之后,由于耕地面积和诸河灌溉引用水量迅增,以及在河流的中上游兴建了7座水库,以致到了80年代除博尔塔拉河、精河尚有部分来水注入外,其它各河均先后断流居延海湖泊的干涸也有类似的原因。

    青藏高原湖泊:气候变化风向标

    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它高耸的海拔、巨大的面积、寒冷的气候以及神秘的科学面纱而著称于世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湖泊构成青藏高原独特的美丽画卷在它那丰富的地貌景观中,星罗棋布的各种类型湖泊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那广袤绿茵茵的草地上,形成最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观据统计,青藏高原上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约有1100个,合计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湖泊类型多样:有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干盐湖等;成因复杂:有构造湖、堰塞湖、热融湖、冰川湖等那木错是高原上最大的构造断陷成因的微咸水湖,面积达1961平方公里;面积为610平方公里和526平方公里的鄂陵湖、扎陵湖是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目前所知最深湖泊是纳木错,实测水深100米;最大的冰碛堰塞湖为佩枯错,面积2844平方公里最大的河道堰塞湖为羊卓雍错,面积为638平方公里由于气候条件和地质地理环境以及演化历史的差异,湖泊类型大致从南向北由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到氯化钠型逐渐变化的带状分布特征。

    随着全球气候在上世纪的变暖,青藏高原的湖泊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人类活动微弱,基本反映了自然变化过程近几十年来气温的升高在高原气象台站记录中有明显反映: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高06~08℃,年均降水减少在50~75毫米同样,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自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也升高了05~07℃降水减少,气候变暖又导致蒸发量增加,使湖泊水量出现负平衡,逐渐萎缩甚或干涸如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兴错,为盆地中部丘陵间的断陷小盆,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25米,在20世纪60年代测绘的地形图上该湖面积为33平方公里,90年代变成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沼泽,原来周围的沼泽变成大片的草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苟仁错,海拔4650米,1990年湖泊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1998年则全部干涸,表层留下一薄层形成结晶盐的饱和卤水,原来补给该湖的河流已断流,出露的泉水也干枯高原上一些大湖也普遍退缩,留下道道湖岸沙砾堤,湖水矿化度增加伴随着高原湖泊的萎缩,高原草场也明显干化和沙化,新形成的高大风成沙丘在高原中部比比皆是。

    青藏高原湖泊是丰富的资源储藏库:高原湖泊储存的丰富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当地经济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羊卓雍错已建成的蓄能电站是世界上最高的电站,高原上的大量盐湖资源为全国提供了丰富的钾、锂、硼和食盐等矿产,如西藏的扎布耶茶卡、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等。

    青藏高原湖泊是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档案库:湖泊以高分辨率沉积物敏感地记录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它可进行全球变化的区域对比在藏北海拔4520米的错鄂湖盆钻取的近210米深的湖泊沉积岩芯记录了第四纪280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在若尔盖盆地海拔3400米钻取的300米湖泊沉积岩芯分析结果揭示了近100万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西昆仑山甜水海湖盆海拔4840米钻取的57米湖泊岩芯反映24万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有关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湖泊是区域气候的调节器:青藏高原湖泊在区域气候和水分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湖面蒸发为山地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山地冰雪融水又为湖泊生存补给水源,同时大湖面的存在对区域温度场也产生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湖泊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器:青藏高原湖泊的广泛存在,为维系寒区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湖泊成为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和繁衍场所,也是低纬度寒区生物基因天然的保存库高原严酷的环境条件,一旦湖泊消失,就很容易形成荒漠。

    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湖泊也普遍萎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水咸化如在高原腹地无人区的可可西里,海拔4650米的苟仁错1990年湖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到1998年夏该湖已全部干涸,其入湖河流已断流,原来出露的泉水也已干枯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其水位从1956年到1988年共下降了335米,湖面积减少了3016平方公里,随着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水矿化度也在增加。

    长江中下游湖泊过去50年萎缩2/3以上

    东部平原湖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719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不足6600平方公里,即2/3以上的湖泊面积消亡洞庭湖因围垦,湖泊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急剧缩小至2625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也由1949年的52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33平方公里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有湖泊1066个,至80年代初剩约309个,目前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湖泊仅剩181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仅剩44个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白洋淀在20世纪90年代也多次干涸。

    我国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淡水湖泊都普遍存在着泥沙淤积的问题,其中以长江中游地区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最为突出如洞庭湖据多年平均入出湖沙量平衡资料计算,湖盆年淤积量09521×108立方米,年淤积速率达37厘米/年仅以1951~1987年的时段计算,37年来湖盆累计平均淤高已达137米,相应损失湖泊容积471×108立方米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约50~70米据鄱阳湖泥沙观测资料,湖盆年淤积量92964×104立方米全湖平均泥沙淤积速率为328毫米/年,1956~1994年湖盆累计平均淤高0128米,相应损失湖泊容积363×108立方米巢湖湖盆年淤积量5167×104立方米,泥沙沉积速率067毫米/年;洪泽湖湖盆年淤积量23869×104立方米,湖泊沉积速率15毫米/年;南四湖多年平均年淤积量43788×104立方米,湖泊泥沙沉积速率4毫米/年。

    中国八成湖泊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湖泊水质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最近对我国76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的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属Ⅱ类水质的湖泊为5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5%,面积为11352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1%;属Ⅲ类水质的湖泊有16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39%,面积为2154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118%;属Ⅳ类水质的湖泊有18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69%,面积为103937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556%;属Ⅴ类水质的11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146%,面积为47681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256%;属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有17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253%,面积为1541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09%大约有近20%的湖泊水质较好(Ⅱ―Ⅲ类),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Ⅳ―劣Ⅴ类)。

    对67个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看出,属贫营养湖泊数量为零,属中营养的湖泊为18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269%,面积为701311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376%属富营养型的湖泊为49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31%,面积为1163255平方公里,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24%也就是说,从湖泊数量上来看,有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表明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基本都是浅水湖泊,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湖泊生产力高,为了有效开发利用大水面产生经济效益,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并逐渐普及应用围网养殖技术,为解决当时的食物短缺、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利用低廉的开敞湖面进行高附加值的水产养殖成为水乡百姓发家致富之路,加之宏观管理的失控,湖泊围网养殖泛滥,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湖泊的围网养殖已远远超出湖泊本身所能容纳的能力,湖泊水生态系统被破坏,人工大量投放饵料又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如洪湖,在20世纪80年代湖泊水质还保持在Ⅱ-Ⅲ类水平,湖泊沉水植物繁茂,湖水清澈见底随着围网养殖面积的恣意扩大,大量消耗水生植物,从而造成水生植被的消失,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损害了湖泊生态系统前置库的生态服务功能2000年湖泊围网养殖面积约占湖泊面积的30%左右,之后发展到超过50%,这不但对围网区的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非围网区无节制的捞草,已使得全湖的水生植被遭受破坏,湖泊水质已呈现恶化趋势,湖泊营养水平不断升高,处于富营养化的边缘,蓝藻水化开始出现当年“洪湖水,浪打浪”优美歌曲所描绘的洪湖美景也已成为过去近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大范围取消围网养殖,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初见成效。

    东太湖的围网养殖面积利用卫星影像判读则可达湖泊总面积的70%以上,“水上人家”在湖面星罗棋布,大量螃蟹养殖破坏水草植被;大量投放饵料污染湖泊水体,西太湖已经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水花大面积暴发给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生产已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江苏的鬲湖、阳澄湖的围网养殖遍布全湖,湖泊水质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受损而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大纵湖则因围养而消失。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湖泊的湖湾区和沿岸的浅水湖区,都生长有数量较多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形成结构较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湖体内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量亦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大都被水生植被吸收利用,水草等水生植物被鱼类等水生动物作为饵料捕食利用,捕捞的鱼产品也将部分营养物带出湖外湖泊水体中溶解氧十分丰富,水色明亮,水质清澈,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近20年来,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泊,使水体富营养化,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湖体内溶解氧不断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色发暗,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水体中其它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减少,生物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藻类),它们因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大量疯长,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如昆明滇池水质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贫营养状态,到80年代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型水生植物种数由50年代的44种降至20种,浮游植物属数由87属降至45属,土著鱼种数由15种降至4种。

    重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它是盆地和流域及其水体、沉积物、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迁移、转化的综合反映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有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干扰与干预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过程所致湖泊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从较低营养状态变化到较高营养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的生长被抑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蓝、绿藻水华暴发,甚至引起沉水植物的急剧消失和以浮游藻类为主的浊水态的突然出现也就是说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营养元素的富集,包括外源输入人类活动和干、湿沉降和内源富集与释放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根本要素,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可用湖泊营养状态分类指标来描述;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演化过程,并且有不同阶段的正、负反馈作用;而水质恶化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结果,可用地表水质评价标准来定量描述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但在这个动态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又可用定量的状态指标来表达;同时,湖泊营养物质、生态系统和水质是富营养化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其主要特征是首先对受污染的湖泊进行高强度的治污,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湖泊流域的污水进行截流并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湖目前看来,过去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过程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在认识上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行动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总想在短期内就能使湖泊变清,具体表现为仅考虑湖泊局部环境的治理而忽视流域整体的污水治理、或者仅强调湖泊外源排放而忽视对湖泊内源循环的研究、或者仅抓了对点源污染的治理而忽视了面源污染的作用,其结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治理,到头来湖泊富营养化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系统、全面考虑和规划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过程,在流域全面截污、高强度治污的基础上,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进行人工干预,因势利导,科学地进行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的修复,除了依靠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来恢复水生态系统原来的规律外,还应大幅度地借助人工措施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服务,加快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目前,应根据湖泊的不同特征在湖泊不同部位高强度栽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